跳转到内容

智齿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Chsi留言 | 贡献2009年7月3日 (五) 09:28 →‎外部链接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智齿,学名第三大臼齿,俗称智慧齿立事牙尽头牙,是口腔最靠近喉咙牙齿,如果全部生长出来一共4颗,上下颚各两颗,一般是于16岁或之后才生长出来,相較於幼兒時期長出的乳齒兒童時期更換的恆齒,智齒通常是在人類心智已經趨於成熟時才長出,因而得名。在智齿的生长方面,个体差异很大,有的人20岁之前,有的人40、50岁才长,有的人终生不长,这都是正常的。而且四颗智齿也不是都必然会长全,某些人的智齿可能只长1至2颗,有的智齒甚至长到一半就不再生长,这种情况称为智齿阻生

智齿的位置

门牙牙缝开始,由一侧门牙向裏数牙齿数目,如果有第八颗牙,它就是智齿。

智齿与进化

智齿的退化可能有两个原因:第一,在人类从进化而来的过程中下颚体积变小,没有颌骨空间留给智齿;第二,可能与口腔卫生有关,古代的青年人有几颗牙齿或大多数牙齿脱落是件很平常的事。而这个时候刚刚长出来的智齿就会发挥作用。而现代人口腔医学发达,人人都有刷牙的习惯,除非发生意外,青年人的牙齿一般都会保持完整,智齿就变成多余的了。由于没有生长空间,智齿生长时往往会有疼痛,且萌出后位置和方向会发生异常,大部分人的智齿没有咀嚼功能,没有对咬牙。也就是说,智齿一般是多余的,被認為是一種痕跡器官

智齿引起的疾病

由于智齿生长的特殊位置,给它的清洁和治疗带来许多问题,常引起的疾病有龋齿(俗稱蛀牙)、牙周炎牙髓炎

由于智齿在最里面,日常刷牙不容易清洁,容易产生蛀牙,且智齿往往由于萌发空间不足出现胀痛,还会侵犯邻牙,造成牙疼。另外,由于没有对咬牙,有时智齿会过度萌发,进而影响咬合;还有时会萌发不足成为阻生齿,引起牙列不齐,冠周间隙感染,张口困难。

智齿是第三大臼齿,对相邻的第二臼齒有重要影响。由于大多数智齿是前倾阻生的,约呈45度角顶在第二臼齒上,从而形成一个牙冠夹角,容易嵌塞食物,久之导致第二臼齒龋坏,甚至牙髓炎,就算没有那么严重也会影响第二臼齒的寿命。

智齿的拔除

由于上述智齿可能引发的疾病,大部分专业人士出于避免产生后患的考虑,建议拔除智齿。也有一部分人的智齿并不对人造成任何困扰,这是个体生理结构决定的,这些人没有必要拔除智齿。因为智齿生长的位置是三叉神经的一个分支,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影响口腔内的感觉甚至视觉。而成年人的下颚骨、智齿牙根都已经定型,所以智齿拔除手术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对于糖尿病心脏病等患者,易于在拔除中引起并发症,对于这些人的智齿拔除手术要慎重。

由于智齿有3~4个牙根,生长的位置又不利于操作,所以拔除智齿一般选择敲碎牙冠,分割取出的方法。由于麻药的使用在手术过程不会感觉疼痛,但人们要对这个过程进行心理上的适应,有人因为恐惧而不配合治疗。对于某些露出牙冠较少的智齿,拔除时可能会切开牙床取出,伤口的愈合会带来一定的痛苦。

预防性拔除智齿的争论

尽管缺乏足够的科学证据,预防性的拔除无症状智齿在发达国家已经是一种常见的做法。 在2006年,根据评估预防性拔智齿的随机对照实验结果,Chochrane协作组织发表了一篇系统性的评论文章[1]。评论文章的作者发现目前还没有足够的证据来支持或者反驳预防性拔除智齿的做法。然而,已经有可靠的证据表明预防性拔除智齿不能降低或者预防后期门牙的拥挤现象。作者建议预防性拔除智齿的手术可以减少60%或者更多。

另一个组织,ClinicalEvidence,也发表了类似的看法[2]: 预防性的拔除智齿可能是无效甚至有害的,特别是考虑到拔牙可能对附近神经造成的迫害。


參考來源

  1. ^ The Cochrane Collaboration. Interventions for treating asymptomatic impacted wisdom teeth in adolescents and adults (html). The 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 (John Wiley and Sons, Ltd). 2005 [2006-11-30]. PMID 15846686. doi:10.1002/14651858.CD003879.pub2. 
  2. ^ Esposito M. Impacted wisdom teeth. Clin Evid: 1868–70. PMID 16973068.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