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李登輝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61.219.36.66留言2012年1月18日 (三) 02:42 →‎家庭背景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李登輝
 中華民國第7任總統(繼任)
任期
1988年1月13日1990年5月20日
前任蔣經國
继任總統蔣經國任內逝世,李登輝繼任
 中華民國第8-9任總統
任期
1990年5月20日2000年5月20日
继任陳水扁
 中華民國第7任副總統
任期
1984年5月20日1988年1月13日
总统蔣經國
前任謝東閔
继任李元簇
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第2任黨主席
任期
1988年1月13日2000年3月20日
前任蔣經國
继任連戰
第11任臺灣省政府主席
任期
1981年12月5日1984年5月20日
前任林洋港
继任邱創煥
第12任臺北市市長
任期
1978年6月9日1981年12月5日
前任林洋港
继任邵恩新
个人资料
出生 (1923-01-15) 1923年1月15日101歲)
日治臺灣臺北州淡水郡三芝庄大字新小基隆小字埔頭坑
(現新北市三芝區埔坪里)
国籍 中華民國
政党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
1971年2001年
無黨籍
2001年-至今[1]
台灣團結聯盟 台聯(精神領袖)
配偶曾文惠
专业農業經濟學
宗教信仰基督教長老會
學歷
經歷
  • 臺灣省政府農林廳技正
    (1954年-1957年)
  • 臺灣省合作金庫研究員
    (1953年-1954年)
  • 臺灣省政府農林廳經濟分析股股長
    (1954年-1957年)
  • 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農業經濟組專門委員
    (1961年-1970年)
  • 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農業經濟組技正
    (1957年-1965年)
  • 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農業經濟組組長
    (1970年-1972年)
  • 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農業經濟組顧問
    (1972年-)
  • 行政院政務委員
    (1972年5月29日-1978年5月29日)
  • 臺北市政府直轄市第四任市長
    (1978年6月9日-1981年12月4日)
  • 臺灣省政府第11任主席
    (1981年12月5日-1984年5月20日)
  • 總統府第七任副總統
    (1984年5月20日-1988年1月13日)
  • 中國國民黨代理主席
    (1988年1月13日-1988年7月27日)
  • 總統府(副總統繼任)總統
    (1988年1月13日-1990年5月20日)
  • 國家安全會議主席
    (1988年1月3日-2000年5月20日)
  • 中國國民黨第二屆黨主席
    (1988年7月27日-2000年3月20日)
  • 總統府第八任總統
    (1990年5月20日-1996年5月20日)
  • 總統府第九任總統
    (1996年5月20日-2000年5月20日)
  • 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會長
    (1991年3月-2000年5月20日)
  • 國家統一委員會第四屆主任委員
    (1996年1月-2000年5月20日)
  • 憲政研討委員會主任委員
    (1996年-2000年)
  • 智利聖多瑪斯大學榮譽理事
    (1999年1月-)
  • 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名譽會長
    (2000年5月20日-)
  • 中國國民黨身心障礙者保護基金會董事長
    (2000年5月20日-)
  • 臺灣綜合研究院名譽董事長
    (2000年5月20日-)
  • 臺灣長老教會松年大學總校名譽校長
    (2000年5月20日-)
  • 台灣團結聯盟精神領袖
    (2000年9月21日-)

李登輝 (1923-01-15) 1923年1月15日101歲)),臺灣新北三芝人,臺灣重要的政治人物農業經濟學家,於1988年至2000年任中華民國總統。他是第一位出生在台灣本土的總統,也是中華民國首位由公民直選產生的總統。李登輝是落實台灣全面民主化的最重要政治領袖。[2]。因任內力行民主改革被美國時代雜誌讚譽為「民主先生」。卸任總統後,依然被視為台灣本土化運動的領導人物,也被台灣團結聯盟奉為精神領袖。

早年生活

家庭背景

李登輝(右)與其兄李登欽1943年(昭和18年)。當時李登輝就讀臺北高等學校三年級,李登欽為警察學校學生

李登輝於時值日治時期1923年1月15日出生於台灣北部當時的臺北州淡水郡三芝庄下的埔頭坑聚落(今新北市三芝區埔坪里)的「源興居」,祖為福建汀州府永定縣客家人,但在其父李金龍一代,已為福佬客,改用台語,不再說客家話,有學者因此認定應歸為鶴佬人[3]。李登輝為次子;上有年長他兩歲的哥哥李登欽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被日軍徵兵南洋菲律賓參加太平洋战争,並於當地阵亡;此外,還有一個弟弟叫李炳楠,從事貿易工作。 李登輝生長在一個小康之家,有機會接受完整的教育。因為其父李金龍任職警察,職務調動頻繁,因此李登輝也跟隨父親不斷地搬家和轉學。從六歲到十二歲之間,先後在汐止公學校南港公學校、三芝公學校、以及淡水公學校等四校就讀過。李登輝於淡水公學校畢業以後,先在私立台北國民中學(今台北市立大同高中)就讀一年,後於1938年轉學至淡水中學二年級就讀。李登輝在淡水中學,幾乎各科成績都是排名第一。在1941年考上台北高等學校。 在李登輝考上台北高等學校的前一年,台灣總督府開始推行皇民化運動,其中包括了變更日本式姓名的改姓名運動。李登輝在該運動中更名為岩里政男(いわさと まさお、Iwasato Masao)(其兄長李登欽也改名為岩里武則)。他曾表示,他在22歲之前(即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戰投降後,國民政府開始統治台灣的1945年)仍屬日本籍。

大學時代

1943年9月,畢業於台北高等學校,同年10月,他進入日本京都帝國大學農學部農業經濟系就讀。三年後,他於1946年返國,轉學進入國立台灣大學農業經濟系就讀,並於1949年畢業。1947年二二八事件發生的時候,他是台大二年級的學生。

李登輝選擇農業經濟系就讀的理由,根據他本身回憶,一方面,他在小時後看到佃農們的辛苦,想為他們打抱不平;另一方面,是在思想上受到高等學校歷史老師鹽見熏的影響。讀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觀,談中國的歷史,使他深受影響。為了想把農業與馬克思經濟學相結合,他選擇農業經濟作為人生的研究目標。

然而,當時第二次世界大戰打得正火熱,京都帝大校內幾乎沒留下什麼日本學生,文科系的學生大多也都幾乎全被徵去軍訓。這個時期的李登輝,一方面為日益短缺的食物問題發愁,一邊只能自己學習「農業簿記」,或研讀河上肇或馬克思等社會主義相關書籍。李登輝自己這樣表示:「大學時期,我遍讀馬克思及恩格斯的著作,對馬克思的主要著作《資本論》也曾深加鑽研,反複讀過好幾遍。」

隨著大日本帝國太平洋战争的吃緊,文科學生軍訓完畢也被遣外出征。先經大阪師團(第4師團)徵兵檢查第一乙種合格入伍通過。1944年、李登輝在短暫地回台灣高雄接受基礎訓練之後,再回日本習志野(豐橋第二)陸軍預備士官學校(日本陸軍預備士官第11期生、校長島田惠之助少將砲兵科學習、任命為見習「士官」(日本語漢字士官意思為軍官)。結訓後擔任旧日本陸軍少尉、配屬名古屋高射第2師團高射砲第124連隊,在名古屋迎接終戰。李登輝述懷、1945年3月10日東京大轟炸及3月12日名古屋大轟炸所造成的損害及戰況。是時對夜襲名古屋及其「飛機製造中心」(千種區三菱發動機大幸工場)的317架美軍B-29轟炸機,操作高射砲迎擊

第二次世界大戰1945年結束以後,李登輝在1946年春天返回台灣,進入由台北帝國大學改組而成的國立台灣大學就讀。回到台灣不久,經由身兼台灣省工作委員會的台北市支會書記吳克泰的邀請介紹,李登輝在1946年9月獲准入共產黨。1947年1月9日,他参加了地下共產党领导的针对沈崇案的游行。由於對西方經濟學者的著作涉獵廣泛,藍博洲如是評論這個時期的李登輝:「顯然地,這時候的青年李登輝,已經通過認真研究馬克思主義,不但使得他對社會問題的關心壓過了對自我哲學的迷戀,而且決定將這樣的『解放哲學』付諸實踐吧!」

1947年初,二二八事件爆發。李登輝在自己的著作中,對自己和二二八的關係有以下這樣的說明:

1949年,李登輝從台大農經系畢業,並留在學校當講師。畢業不久,他與淡水曾姓地主之女、兩家在祖父輩是世交的曾文惠基督徒相親結婚,她畢業於當時的臺灣省立臺北第二女子中學(今中山女高)。

1949年李登輝與曾文惠台灣大學溫州路宿舍前的結婚照,當時李為台大農經系助教

參與和退出共產黨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協常委吳克泰曾在訪談中公開表示,李登輝曾一度加入共產黨,時間是1946年9月,當時他在曾文惠家中教北京話,因此認識李登輝。吳克泰向當時的共黨在台組織部長張志忠舉薦,李登輝通過簡單的審查程序,加入共產黨。李登輝在參與二・二八事件遊行後退黨。對於此事,有不同意見認為加入中國共產黨需要經過一年以上的組織考察期才能成為正式黨員,李登輝從回到臺灣到二・二八事件發生,在這麽短的時期內不可能成為正式黨員。儘管如此,李登輝在退黨後出賣葉成松等大批同志,使十幾人遭到國民黨槍決。

留學美國

李登輝在基礎教養階段深受日本教育的影響,學術上則以在美國所受的高等教育為最高成就。美國文化與基督教信仰,對於其思想和決策之形成亦有高度影響。1950年,長子李憲文出生。兩年後,李登輝獲得中美基金獎學金,首次赴美,到愛荷華州立大學研究農業經濟。1953年取得碩士學位,同年自美返回台灣,擔任台灣省農林廳技士及經濟分析股股長,同時也在國立台灣大學擔任兼任講師的工作。

之後,他又陸續轉到合作金庫以及中國農業復興聯合委員會(簡稱「農復會」)就職,擔任研究性質的工作。由於農復會有美國財政支援,待遇相對優渥,李登輝因此在該機關服務了12年。在這期間,他曾經於1960年被調查局約談,未經判決就被拘留四個半月。當時農復會的負責人沈宗瀚委託蔣彥士向情治當局交涉,後來調查局以無罪釋放李登輝。

1965年,李登輝獲得美國洛克菲勒農業經濟協會以及康乃爾大學聯合獎學金,前往康乃爾大學攻讀農業經濟博士。在美國期間,1970年四二四刺蔣案的主角黃文雄,和李登輝交往甚密。1968年,李登輝取得農業經濟學的博士學位。他的論文《Intersectional Capital Flows i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aiwan, 1895-1960》獲美國農學會全美傑出論文獎,同時也在1971年由康大出版社(Cornell University Press)出版。李登輝在1968年提出論文以後,立刻返國,回國後被聘為國立台灣大學教授兼農復會技正。

從政時期

進入政壇

1969年6月,可能是由於在海外與台獨運動參與者有過接觸經驗,李登輝再一次被警備總部約談,第一次約談的時間長達17個小時,之後又持續了一個禮拜才結束。李登輝在晚年回憶往事時表白,這件事使他「下定決心,如果有機會執政的話,絕不願意同胞再忍受這種白色恐怖之苦」。1970年,聯合國開發總署東亞支部邀請他到曼谷主講農業經濟問題時,即使他已經是聞名國際的農業專家,政府仍以在「觀察中」的理由,不讓他出境。

不過,也正因為這次事件的發生,時任農復會長官沈宗瀚1971年8月將李登輝以農業問題專家的身分介紹給蔣經國。當時蔣經國正準備組閣,接掌最高行政權力,十分賞識他,復勸李登輝加入國民黨。同年10月,在經濟學者王作榮的介紹下,李登輝加入了國民黨。翌年,蔣經國擔任行政院院長一職,李登輝以政務委員入閣,成為中華民國最年輕的閣員,年方49歲。自此之後的六年之間,以農經專長擔任行政院政務委員。這時他把運作25年、對農村影響甚大的「肥料換穀」制度廢除掉。

1978年,蔣經國任命李登輝為台北市市長。在擔任台北市長的這三年期間,李登輝推動禁行機車(請參閱外部連結),推廣台北藝術季,興建翡翠水庫

1981年,李登輝被任命為台灣省主席。在省主席任內,他提倡「八萬農業大軍」,並培養「核心農家」,同時處理二重疏洪道的糾紛。他在省主席期間「引進區域發展觀念,促進農業改革及城鄉的平衡發展,同時運用他的農業專業知識,推進稻田轉作,改進農產品運銷」。

1984年,蔣經國提名李登輝為副總統候選人,並經第一屆國民大會第七次會議選舉,當選中華民國第七任副總統。

繼任總統

1988年1月13日,時任總統蔣經國逝世,李登輝繼任總統。

李和蔣經國青年時代都是懷抱共產主義理想的共產黨員,都熟讀社會主義理論著作,經歷過共產黨的組織生活,背景相似,李的文化高,而且能力強、聰明、謹慎,深得蔣經國賞識和歡心,將他帶在身邊,多方提攜教導。

他擔任國家元首之前的兩年,亦即蔣經國生命的最後兩年,面對國內澎湃之民情,政府開始被迫推動各項政治改革,包括解除戒嚴開放組織政黨與辦報。1989年4月7日,鄭南榕為抗議政府對言論自由的箝制自焚。李登輝在任內持續推動修法促進思想自由言論自由新聞自由學術自由

1990年2月,國民黨內爆發二月政爭1990年7月,李登輝召集朝野各黨派,開「國是會議」,徵求各界意見作為憲政改革參考,配合是年「三月學運」之學生運動的要求,解決第一屆資深中央民意代表,包括國民大會代表立法委員退職問題。1991年5月,宣佈終止動員戡亂時期,廢止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並開展第一次修憲,制定憲法增修條文,使各中央民意機關得以換屆改選。修憲後,中華民國的民主改革即快速進入深化階段。日本學者若林正丈認為,「如果以1992年『萬年國會』告終為第一階段;那麼,第二階段是94年台灣省台北市高雄市長選舉的實現;第三階段則為總統選舉的實現。」這三階段改革都是在李登輝總統任期內完成的。關於總統選舉的方式,國民黨一度有委任直選之草案(類似美國總統大選之選舉人團票),李登輝後來主張全民直選,但由於國內意見不一,在1992年的國民大會修憲過程中,以上提議並未通過。1993年,以李登輝為首的主流派取得了國民黨黨內的領導權,並在1994年7月召開的國民大會會議中,決定自下屆(第九任總統)開始,實施正副總統直接選舉。

務實外交與強化國防

李登輝在總統任內,與多個國家建立或恢復邦交,成功出訪新加坡菲律賓泰國印尼約旦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美國等無邦交國和南非巴拿馬等許多邦交國,加強與日本關係,推動「南向政策」增進與東南亞鄰邦友誼,促進中華民國外交空間。李登輝於1988年3月接任總統後不久即訪問新加坡,被稱呼為「從台灣來的總統」,他在接受記者訪問時表示對此稱謂「不滿意,但可接受」。李登輝政府也以「台澎金馬關稅領域」名義申請加入「關稅暨貿易總協定」(GATT),以中華台北之名加入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4]

李登輝總統執政期間也成功研發經國號戰機,向美國購買150架F-16戰鬥機愛國者飛彈,向法國購買60架幻象2000戰鬥機與6艘拉法葉級巡防艦

政治理念

在統獨立場上,身為中華民國國家元首,執政的國民黨黨主席,李登輝代表中華民國政府,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一個政治實體,且於公开场合多次表露要实现以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的理想。1988年2月,他在繼任後的首次記者會上說:“只有一個中國而沒有兩個中國的政策。只有一個中國,我們必須以三民主義統一中國。”1990年10月,李登輝又表示:“中國只有一個,應當統一,也必須以三民主義統一中國,任何一個中國人都不能自外於「以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的責任,也不應自外於以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的努力”。1991年,李登輝主持下的國家統一委員會通過了《國家統一綱領》(國統會、《國統綱領》於2006年2月被时任總統陳水扁下令終止運作、終止適用),在《國統綱領》中,寫有「台灣固爲中國一部分,大陸也是中國的一部分」這樣的說法。1995年中華民國國慶,他這樣表示:「四十多年來我們之所以奮鬥不懈,就是要爲將來以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立下可供遵循的典範」。此外,他也曾在接見美國聯邦眾議員坎貝爾(Tom Campbell II)的時候,表示「『台獨』只會斷送國家的大好前途,犧牲社會的安定繁榮,這是不可能,也不應該的,我們應該以三民主義統一中國」這樣的話語。

然而,他在某些場合的發言,亦表達了台灣獨立意識。1994年4月,他接受日本著名作家司馬遼太郎的訪問,當司馬講到「地方的痛楚」時,他說,出生在波士尼亞的人,實在是太不幸了。李登輝對司馬表示,他有不能為波士尼亞盡一份心力的痛楚,生為台灣人,也有過不能為台灣盡一份心力的悲哀。他進一步指出:

李登輝談到他對台灣人的感情時,則這樣表示:

1995年,李登辉访问母校美国康乃尔大学,发表题为《民之所欲,长在我心》的演讲,當中多次以英文提及中華民國達四次,且指出台湾已實現“主权在民”的政治體系。

1996年,李登輝與連戰搭檔,以54.0%的得票率,贏得了中華民國第九任总统职位,也是華人歷史上首次真正民選的國家元首(參見条目:1996年中華民國總統大選)。若林正丈描述這次大選中「飛彈與選票對峙」的過程:

在當選民選總統後,由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持續打壓威脅,李登輝關於兩岸關係的言論漸漸表現出台灣獨立的傾向。1999年7月,他在接受德國之聲錄影專訪的時候,提到海峽兩岸的關係,是「特殊的國與國關係」,這也就是著名的「兩國論」。他在受訪時這樣表示:

1999年,李登輝在卸任總統前一年整[6],出版《台灣的主張》一書,之後再發行日文和英文版。該書討論台美日關係頗多,對台灣海峽兩岸關係有兩大述說:一、定義台灣中華民國在台灣;二、分割中國為七部分(台灣、西藏、新疆、蒙古、華南、華北、東北),各自競爭發展以維持安定。後者即引起軒然大波的中國七塊論[7]。但其實前者早已有聞,後者也非他首創。例如毛澤東在自身力量弱小的時期,就鼓吹把中國分裂成二十七塊的“二十七塊論”。[8]

李登輝當選第一次以直選產生的總統後曾數度表示:「台灣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他的國號叫做中華民國」或「中華民國是一個主權國家,他的領土範圍在台澎金馬」。[9] 他在選擇不競選連任並卸任後與日本學者中嶋嶺雄合著的《亞洲的智略》一書即表示「中華民國在台灣大致上可分為兩個時期,蔣介石、蔣經國統治是第一時期,因為,憲法都是在中國內戰時訂下的。現在,台灣的憲法不但經過大幅度修改,過去的立法院也已全面改選,老立委退職、國民大會虛級化、台灣省已經『凍省』了、總統由人民直選,台灣經歷了這些重大變革,憲法與政府結構也已經重組,這就是第二共和。」[10]

政黨輪替

2000年,雖然當時李登輝盡力為連戰蕭萬長助選,但是最终却是民進黨籍的陳水扁以「相對多數」依照選罷法規定當選中華民國第十任總統(請參見2000年中華民國總統大選)。由於陳水扁的當選,卸任的李登輝實現了「在任內和平轉移政權」的理想。國民黨在这次大选成为在野黨。大选失利后,国民党内部连战势力旋即把败选责任推卸给李登辉,要求李登辉辭去黨主席一職。他们一度包圍位於博愛特區的國民黨中央黨部。2000年9月,在宋楚瑜宣佈將在黨外組黨之後,李登辉即將中國國民黨黨主席一職交予連戰代理。2001年9月21日,中国国民党撤销其党籍。

卸任生涯

領導台灣團結聯盟

中華民國前總統-阿輝伯仔。

李登輝曾宣稱卸任總統後要當個基督教牧師,造福百姓。卸任年餘,他指出,「中華民國」這個招牌在國際社會上早就被取下了,台灣應該加速正名,脫掉中華民國這個老舊的招牌。中華民國首次政黨輪替後,由於民進黨政府宣佈核四停工一事激起朝野嚴重對立,另外國民黨提出兩週八十四小時的工時案也引起中小企業主的不滿,政局動亂國政大受影響。本已退休的前總統李登輝透過全國工業區廠商聯合會理事長黃宗源與新光集團吳東昇等子弟兵籌組新政黨,結合國民黨"本土派"及部分偏泛綠人士成立了台灣團結聯盟(簡稱台聯)。李登輝雖然名義上已經離開政壇,但仍然被很多台灣獨立運動的參與者視為該運動精神領袖。2001年9月21日,連戰所領導的中國國民黨中央考核紀律委員會(國民黨考紀會)以「李登輝同志公開抨擊本黨,結合其他社團與政黨打擊本黨,其言行嚴重違反黨紀」,撤銷李登輝的黨籍。2002年9月,李登辉公開表示,钓鱼台列屿日本的固有领土,所有权理应属于日本冲绳县,从而引起广泛争议。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在台灣的中華民國政府均声称对钓鱼台列屿享有主权。2005年曾先後訪問日本美國

2006年11月4日台灣團結聯盟提名台北市長參選人周玉蔻發表一封公開信《挺腐化的民進黨,台灣萬劫不復》,表明「李登輝不會和徹底腐化無能的民進黨站在一起」,也呼籲台北市民不能再繼續支持民進黨提名的候選人。李登輝在這封信末尾親自簽名,日期是在國務機要費案首長特別費案的起訴書双双出爐之前。

2007年1月29日,李登輝接受《壹週刊》專訪時表示,他不是「台獨教父」,也從來沒有主張過台獨;台灣並不存在統獨的議題,只有左右的問題。而台獨本身是假議題,因為台灣已經是主權獨立的國家,只是現在的名字叫做中華民國

目前國家正常化才是接下來的目標,而正名、制憲、建立國家認同、加入聯合國則是國家正常化的要素;李登輝也主張在「維護國家尊嚴、照顧全民利益、彰顯台灣主體性」的三大前提原則下開放中資,開放中國觀光客來台灣,賺中國的錢避免磁吸效應。讓中國觀光客進來,但40%投資上限必須堅持。

2007年1月31日,李登輝接受TVBS專訪時,他說,他不必追求台獨,因為台灣事實上已經是一主權獨立的國家。他進一步說明,追求台獨是退步,而且是危險的作法;因為這種作法不但把台灣降格為未獨立的國家,傷害台灣的主體性,也會引起美國、中共方面很多困擾。[11] 他強調,現在有些人喊台獨,只是為了權力鬥爭。他也批評,「現在(民進黨政府)的黑金比較厲害。」

2007年,李登輝『從未主張台獨』言論經多方解讀為路線改變;然而細讀其脈絡,李登輝是確定台灣已經獨立,故不存在獨立是否之議題,政黨惡鬥由統獨而起,也因此造成國家的割裂。台獨與否乃政客操弄的假議題,國家正常化才是要努力的目標,在台灣主權已經獨立的基礎下,正名、制憲、加強國家認同。這樣的說法加上台灣團結聯盟政綱向左派靠攏,被解讀為與立委選舉單一選區兩票制下小黨爭取更多選票的務實作法[12]

2007年5月30日日本,展開「學術交流及探訪『奧之細道』之旅」,並參訪靖國神社祭拜其亡故長兄李登欽(李登欽二次大戰時為台籍日本兵,戰歿於南洋)。2007年下半年曾提出:謝長廷馬英九選上台灣總統都無法解決台灣目前的困境。9日,李登輝結束訪日行程,在成田機場準備搭機返回台灣時,遭到中國大陸籍男子薛義以裝有果汁的塑膠瓶攻擊,李登輝沒有受傷,李曾文惠則擦傷膝蓋,受到驚嚇,差一點身子站不穩。該男子旋即遭到日本警察逮捕[13][14]

2008年3月,李登輝在總統選舉投票前夕,表態支持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謝長廷。李登輝說:「他推動民主化就是希望台灣人民當家作主,他關心並非的問題,而是台灣要如何走出去,以及深化台灣民主。他的一票將投給謝長廷,至於選舉結果如何,他尊重台灣人民的選擇。」

2008年9月24日,在沖繩縣知事仲井真弘多主辦的午宴上,李登輝重申「尖閣列島無可爭議是日本領土,不存在主權和漁權的問題」。對此,台灣駐日代表處發表聲明指出:「此項發言純屬李的個人看法,我國政府就釣魚台列嶼屬於中華民國領土之一的立場從未改變。」中華民國外交部部長歐鴻鍊也表示,中華民國的主張沒有改變,不會對個人言論發表評論。許多「保釣」運動者討論此問題時,則忽略釣魚台群島自美國交予日本接管之數十年來,兩岸的政府在當時皆無立即反對之議,直至若干年後方分別「主張」之事實。[來源請求]

前總統李登輝現身挺蔡英文

2012年01月13日於民進黨在新北市板橋選前最後的2012年總統選舉造勢晚會上,李登輝表示:「我已經年歲多啊,身體啊無外好,什麼時存會離開我心愛的台灣不知,會凍擱做的實在有限,未來就要靠你們大家打拼阿。選蔡英文,選咱的希望,選咱的幸福;相信咱家己,相信蔡英文;乎家己一個的機會,乎台灣一個機會。我李登輝這世人,最後一次加大家拜託。」[15]

健康

2011年11月初,李登輝確診罹患大腸癌二期,結腸有一個3.5公分的腺癌,11月2日住院手術切除約25公分的結腸。台北榮民總醫院表示,李登輝手術後恢復得還不錯,預計最快一周可以出院[16],但隨後出現肺部術後積水、持續發燒,可能會延至11月中旬才出院[17]

各界評價

李登輝是一位对现代台湾有深刻影响的政治人物,他致力于推动台湾民主化和本土化的政治主張,因为基於各種不同意識型態或国族意识的立场,得到相當多元、甚至多極、正反不一的評價。

李登輝早年受日本教育,深受日本影響,在大學時代對西方名著涉獵極深,常在其言談中剖析近代西方和日本哲學在交融上的演進。李登輝在總統任內與日本作家司馬遼太郎對談時以當時國際形勢的關係,也曾與《台灣論》作者小林善紀表達年輕時代對中國國民黨的失望。

李登輝在其總統任內(1988年2000年),國民黨長期一黨獨大的情況逐漸改變,台灣政局朝向政黨政治發展,符合臺北、高雄兩直轄市台灣省省長等直接民選的憲政理念,以及憲法及國會的改革。期間解放了思想、新聞和學術的政治束縛,有人將此過程讚之為「寧靜革命」,許多臺灣內外民眾和多國政府與學界對此現象給予高度正面評價(如:日本前首相菅直人在參議院答詢時表示他造訪台灣時曾被邀請到李登輝家作客長談,李登輝是他尊敬的人物之一)[18],李登輝也因身為推動者而獲得臺灣的「民主之父」美譽、也被美國時代雜誌稱許為「民主先生」。薩繆爾·杭亭頓曾在台灣演講「民主的千秋大業」時表示,李登輝總統帶給台灣的自由與創造力,對推進民主化的影響力,必在他身後留存著[19]

李登輝对于推動民主化进行过不懈努力。李登輝上任總統以後,宽容了國民黨的反對勢力民進黨发展壮大。看法持平的人士認為,李登輝深受日本和西方文化影響,有濃鬱的臺灣人自主掌握命運的情結,支持臺灣正名,然而全球視野和臺灣意識也並未影響李登輝的中國情懷。青少年時代李登輝通過日本作家鈴木大拙倉田百三的作品而受到中國佛教禪門臨濟宗的影響。[20]在《臺灣的主張》中,李登輝回憶青年時期在日治時代研讀魯迅胡適郭沫若等人的著作,反思中國歷史。談到進入京都帝國大學學習時選擇農業經濟專業的原因:“1943年,我進入京都帝國大學農學部農林經濟學科就讀。之所以選擇農業經濟學,是有些背景因素的。其一是,孩提時期,看到佃農們為了能繼續承租農田,年中及年底都會到家裡來送禮。他們一意討好,甚至苦苦哀求的情況,每每令我感到疑惑與不平。同樣是人,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差別?……此外,高等學校的歷史老師鹽見薰先生,以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觀,來談中國的歷史,也使我深受影響。當時我就認為,農業問題將是中國未來的關鍵問題。”他在中華民國總統任內,大力推行中華文化復興運動,努力重建傳統華夏文明的思想和文化體系,也戮力維護中華民國的主體性,提出在臺灣建立“文化新中原”。2000年接受美國《新聞周刊》的採訪中,李登輝表示“臺灣雖小,但我們將影響中國”。[21]所謂「中體台用」,同時他也支援科學研究的層次、提昇與美日等傳統盟國加強聯繫,卸任後又對臺灣「國家正常化」的發展表達支持,而獲得相當推崇,部分政治團體因此將他標舉為精神領袖。卸任總統並被國民黨開除黨籍後,李登輝仍為中華民國政壇上,關心朝政的主要指標人物之一。

政敌攻击李登輝於總統任內,國民黨的「黑金政治」惡化,声称他和他所重用的宋楚瑜連戰劉泰英等人皆對不當之政商網絡負有無可推卸的責任。但自1970年代即側身兩蔣黨政中樞,並曾於國民黨副祕書長、祕書長任內輔佐李登輝五年多的宋楚瑜即表示「黑金產生很多問題,但不是從李登輝執政開始,如果全然怪一個人,不太公平。」[22]輿論也普遍認為「連戰、宋楚瑜、吳伯雄蕭萬長胡志強馬英九王金平吳敦義‧‧‧哪個沒用過李登輝和劉泰英所支應的選舉經費與政治支出?‧‧‧不也是李登輝、劉泰英與蘇志誠的「共犯結構」嗎?」[23]

由於李登輝在其主政期間,提出「台海兩岸為特殊的國與國關係」的說法,對中共強烈抨擊,對臺灣社會中傳承的中原文化的漸進式強化、鼓勵媒體監督時政,且於在任期間表示應以寬容和信仰來看待華人地區下一個百年的發展。但是抱持中國民族主義和主張兩岸統一的人則不滿其支持台灣獨立的主張。

個人著作

(只收入專書,單篇論文及評論文章不收入,由李登輝編輯的書也不收入)

  • 1968. Intersectoral Capital Flows i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aiwan, 1895-1960. Ph.D. diss., Cornell University.
  • 1971. Intersectional Capital Flows i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aiwan, 1895-1960. Ithaca, 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 1992. Creating the Future: Towards a New Era for the Chinese People. Taipei: Government Information Office.
  • 1999. The Road to Democracy: Taiwan's Pursuit of Identity. Kyoto: PHP Institute.
  • 1980,《台灣農業發展的經濟分析》,聯經
  • 1990,《愛心與信心》,宇宙光
  • 1991,《中國命運 自己創造 李總統登輝先生言論選集》,中央文物供應社編輯,中央文物供應社
  • 1994,《經營大台灣》,遠流出版公司
  • 1999,《台灣的主張》,遠流出版公司
  • 2004a,《武士道解題 做人的根本》,蕭志強譯,前衛
  • 2004b,《見證臺灣 蔣經國總統與我》,李登輝原著口述,國史館李登輝口述歷史小組編輯,允晨文化
  • 2005,《新時代台灣人》,群策會
  • 2008,《一個臺灣人總統的誕生 : 李登輝總統口述訪談菁華》,李登輝口述,國史館
  • 2009,《最高領導者的條件》,蕭志強譯,允晨文化

參考文献、傳記資料及學術研究

相關文獻

書籍論文

(按照作者姓氏注音符號順序排列)

  • 戴國煇、王作榮口述,2001,《愛憎李登輝:戴國煇與王作榮對話錄》,夏珍記錄整理。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 丁遠超,1997,《李登輝選戰日記》,中央日報
  • 南方朔,1994,《李登輝時代的批判》,風雲時代
  • 藍博洲,2000,《共產青年李登輝:二進二出共產黨第一手證言》,紅岩
  • 李達,1988,《李登輝傳》,廣角鏡出版社(香港
  • 李昭鈴,2008,《李登輝政治領導風格之研究》,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 李敖,1993,《李登輝的真面目》,李敖出版社
  • 李敖,2000,《李登輝的假面具》,李敖出版社
  • 林衡哲,2001年,《二十世紀台灣代表性人物(上)》(頁436-463):《民主政治家李登輝:台灣民主政治的奠基者》,望春風文化。
  • 林靜伶,1998,《李登輝總統對國家認同與兩岸關係言論之戲劇五因分析:以1988年至1996年為分析範圍》,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 郭壽旺,2001,《華府智庫對美國臺海兩岸政策制定之影響---對李登輝總統九五年訪美案例之研究》,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博士論文
  • 何洛,1996,《李登輝全紀錄1923-1996:李登輝先生與台灣的政治發展軌跡》,生活智庫出版有限公司
  • 侯立朝,1990,《李登輝總統論:台灣新希望的幻滅/New Dictator in Taiwan》,博學出版社
  • 黃年,2000,《李登輝總統的最後一千天》,聯經
  • 黃輝珍,1999,《李登輝路線 : 前進國家新世紀》,中央日報
  • 黃少梅,2003,《前總統李登輝卸任後之媒體形象:以聯合報中國時報自由時報三報相關事件報導之分析》,國立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 黃安然,2004,《李登輝與戰後台灣憲法變遷》,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 井尻秀憲,2010,《李登輝的實踐哲學 : 50小時的對話》,允晨文化
  • 謝聰敏,1993,《黑道治天下及其他》,謝聰敏國會辦公室
  • 徐宗懋,1997,《日本情結 : 從蔣介石到李登輝》,天下文化
  • 許漢,1993,《李登輝的七十年》,開今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許介鱗,2002,《李登輝與臺灣政治》,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 周玉蔻,1993,《李登輝的一千天》,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 張慧英,1999,《超級外交官李登輝和他的務實外交》,時報
  • 張慧英,2000,《李登輝 1988-2000 執政十二年》, 天下文化
  • 張嘉恩,2009,《戈爾巴秋夫1985-1991與李登輝1988-2000寧靜革命之比較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俄羅斯研究所碩士論文
  • 張讚合,1996年,《兩岸關係變遷史》,周知文化。
  • 張炎憲,2004年,《李登輝先生與臺灣民主化》,玉山社。
  • 陳芳明,1991年,《李登輝情結》,前衛
  • 鄒景雯,2001,《李登輝執政告白實錄》,INK印刻出版有限公司
  • 蔡玲、馬若孟著,1998年,《中國第一個民主体系》,羅珞珈譯,三民書局
  • 施懿珊,2002,《李登輝總統言論之戲劇觀:從柏克戲劇五因語藝觀點分析》,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 上坂冬子,2001,《虎口的總統:李登輝與曾文惠》,駱文森、楊明珠譯,先覺
  • 若林正丈,1998,《蔣經國與李登輝》,賴香吟譯。遠流出版公司
  • 伊藤潔,1996,《李登輝新傳》,賴香吟譯。希望
  • 王作榮,1995,《王作榮談李登輝》,稻田出版
  • Dickson, Bruce, and Chien-min Chao. eds. 2000. Assessing the Lee Teng-hui Legacy in Taiwan's Politics. Armonk, N.Y.: M. E. Sharpe

紀錄片

  • 2006年,《李登輝》,王瓊文製作,林樂群導演,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製作。2006年8月7至9日21:00-22:00首播,共三集,各集大綱如下:
    • 第一集:農業專家(1923—1990)
    • 第二集:民主先生(1990—1996)
    • 第三集:台獨領袖(1996—迄今)

家庭狀況

人文素養

李在舊制中學校和舊制高等學校讀書的時代接觸鈴木大拙阿部次郎倉田百三夏目漱石等日本思想家、文學家寫的書,受日本的思想影響,也讀《古事記》、《源氏物語》、《枕草子》、《平家物語》等日本的古典,讀很多日本文學。

李精通日本語英語台語,下苦功學習的北京語(中國普通話)很台灣化。

李收藏很多岩波文庫書,愛讀日本的雜誌《中央公論》、《文藝春秋》。

歌德的《浮士德》、倉田百三的《出家人及其弟子》,湯瑪斯·卡萊爾的《衣服哲學》(Sartor Resartus,也翻作《衣裳哲學》、《衣服的哲學》或《舊衣新裁》)是李多次公開表示的,對自己影響最大的3本書。

李在《武士道解題︰做人的根本》裡寫:「如果要列舉青春時代對我精神與思考發展影響最大的三本書,我會毫不猶豫地說,就是哥德的《浮士德》、倉田百三的《出家與其弟子》,以及這本《衣服哲學》。然後,新渡戶稻造先生的《武士道》堪稱是這三本書的交會點,是其精華的融合與進一步的提昇。」(蕭志強譯,前衛出版社,2004年,台北),

李用日文編寫那部書所參考的《武士道》是岩波書店岩波文庫矢內原忠雄譯成日本語1938年初版本,李表示「我已習慣閱讀三八年版本,儘管有點文言,還是照用。矢內原文字優美,至今仍有其吸引人之處,加上岩波文庫不斷重刷這個版本,讀者購買也很方便。」(蕭志強譯,前衛出版社,2004年,台北)

參見條目

注釋

  1. ^ 擔任中華民國總統時為中國國民黨主席,卸任後因替台聯候選人站台,遭國民黨開除黨籍。
  2. ^ 張炎憲,《邁向台灣國家建構的推手:李登輝總統的歷史定位》
  3. ^ 洪惟仁. 末代客家人 - 三芝客家方言廢島尋寶. 客家風雲. 1988, (5). 李登輝的尊翁李金龍老先生雖已九十歲也不會說永定客話。.... 過去,客家人規定不會說客家話的不淮上祖墳,我想是有道理的,不會說客家話,便不再算是客家人了。因此李登輝不能算是客家人,他應該算是鶴佬人。  已忽略未知参数|month=(建议使用|date=) (帮助)
  4. ^ 李登輝大事紀,聯合報。
  5. ^ 此段談話被司馬以「場所の苦しみ」為題,刊載於日本「周刊朝日」。台灣的譯文為「生為台灣人的悲哀」,由自立晚報於同年4月30日、5月1日、5月2日分三份刊完。
  6. ^ 中華民國總統每四年改選一次。李登輝於2000年5月20日卸任。該書出版於1999年5月20日。
  7. ^ 李登輝的中國七塊論-- China should split into seven? 中日關係坚持统一、反对分裂——斥李登辉的“中国七块论”從《和平七雄論》到《台灣的主張》
  8. ^ 毛澤東《湖南建設問題的根本問題》1920年9月3日《大公報》[1]
  9. ^ 林佳龍,2001,台灣民主化與國族形成;見林佳龍、鄭永年主編,民族主義與兩岸關係:哈佛大學東西方學者的對話,頁217-66。台北:新自然主義股份有限公司。
  10. ^ 李登輝、中鳩嶺雄,2000,亞洲的智略,駱文森、楊明珠譯。台北:遠流。
  11. ^ 2007年2月1日《聯合報》:《李登輝大轉向:從未主張台獨》
  12. ^ 正常國家vs.台獨,《群策會》
  13. ^ 瓶攻李登輝 中國男子被日警逮捕
  14. ^ 李登輝成田機場遇襲 一中國男子就逮
  15. ^ 李登輝臉書發文
  16. ^ 李登輝確診大腸癌 術後良好
  17. ^ http://news.xinhuanet.com/tw/2011-11/06/c_122241684.htm 李登輝肺部手術後發燒 將延至中旬出院]
  18. ^ 菅直人:我尊敬李登輝,中央社,2011/06/14
  19. ^ 主題演講:民主的千秋大業
  20. ^ 李登輝的人生哲學[2];我是誰-新時代台灣人的道路[3]
  21. ^ Lee Teng-Hui: 'We Will Influence China'[4]
  22. ^ 宋楚瑜:黑金不是從李登輝執政開始 全怪他不太公平, NowNews, 2011年7月15日
  23. ^ 黃創夏, 李登輝黑金!吳敦義清白?,《野武士》---自由人的自由報業, 2011年7月11日
  24. ^ 李登輝大腸癌開刀
  25. ^ 李登輝驚傳大腸癌

外部連結

官衔
中華民國國家元首
前任:
謝東閔
中華民國副總統
第七任
1984年5月20日 - 1988年1月13日
總統蔣經國過世
李登輝依憲法繼任總統
下次相同職位者:李元簇
前任:
蔣經國
中華民國總統
第七任
(副總統繼任)
1988年1月13日 - 1990年5月20日
續任
任期連續 中華民國總統
第八、九任
1990年5月20日 - 2000年5月20日
繼任:
陳水扁
政府职务
臺北市政府
前任:
林洋港
臺北市市長
直轄市官派第四任
第十二任
1978年6月9日 - 1981年12月4日
繼任:
邵恩新
臺灣省政府
前任:
林洋港
臺灣省政府主席
第十一任
1981年12月5日 - 1984年5月20日
繼任:
邱創煥
政黨職務
中國國民黨
前任:
蔣經國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主席
代理
1988年1月13日 - 1988年7月27日
正式當選就任
代理主席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主席
第二任
1988年7月27日 - 2000年3月20日
繼任:
連戰
台灣團結聯盟
台灣團結聯盟創建者 台灣團結聯盟精神領袖
2000年8月12日 -
現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