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泉州裔臺灣人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2001:b400:e204:3c3a:dc25:d27c:4b7b:8828留言2018年6月2日 (六) 06:11 →‎參考資料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泉州裔臺灣人臺灣閩南裔族群的最大群體,開臺祖籍位於福建泉州府,母語為閩南語泉州方言廈門方言等。泉州裔人可再細分為三邑裔同安裔安溪裔等子群體。至今,泉州裔人已隨著時代演進,與其他閩南裔群體或客家裔原住民等廣泛融合。

歷史

移民

由於泉州港曾是世界數一數二的大商港,因此泉州人十分善於航海經商;泉州人的首次臺灣移民潮可追溯至閩南武裝海商領袖鄭芝龍三金一牛獎勵並招募墾民。隨後,鄭芝龍之子鄭成功臺灣南部建立東寧政權,部份泉州人跨海加入鄭氏,是為第二波移民潮。第三波移民潮是清治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開放泉州蚶江港與鹿港對渡,五十七年(1792年)再開放蚶江及福州五虎門與淡水河口的八里坌對渡,這是人數最多的一波移民潮。

發展

泉州裔人多居住於沿海城市或農村,掌握濱海的港口要地。三邑與同安裔人均擅長航海經商,從事工商業者眾多,著名的一府二鹿三艋舺以及滬尾大稻埕等均由三邑或同安裔人所闢建。清治時期的郊商即多數由三邑裔人組成,一般稱為泉郊,掌握當時臺灣對外的經濟命脈;然而,也有同安裔人組成的廈郊。泉郊與廈郊雖同為泉州裔,但也曾因地域商業利益而發生械鬥,如艋舺頂下郊拚。至於安溪裔人則因為安溪人較晚來臺,且原鄉安溪多山,因此多分佈於丘陵地帶,對於臺灣茶業發展有深遠影響。

文化與信仰

各時期名人

荷西與鄭氏時期

===清治時期===蔡培火,辜顯榮

===日治時期===陳錫煌

戰後時期

相關條目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