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陳錕山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Baizx BIG留言 | 贡献2014年5月28日 (三) 11:48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陈锟山
出生 (1960-10-01) 1960年10月1日63歲)
台中市
国籍 中華民國
知名于遥感技术
奖项遥感领域 IEEE Fellow
科学生涯
研究领域微波遥感
机构台灣國立中央大學资讯工程研究所
中央大学太空及遥测研究中心
中央大学通讯系统研究中心
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1]

陳錕山(1960年),生於台灣台中市,電機學者,主要研究領域為電波遙測。在電波散射理論研究上有傑出貢獻,為IEM微波散射模型三位創始人之一,也是台灣第一位在遙測領域入選IEEE院士的學者[3],曾在國立中央大學任职,现在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任职。[4][5]

生平

留學與歸國

陳錕山出生於台中市,先後就讀於台北工專台灣工業技術學院電機工程系。1987年在德克薩斯大學阿靈頓分校(University of Texas at Arlington)取得電機學碩士,1990年進一步取得博士學位。[6]

1992年回到台灣,至國立中央大學太空及遙測研究中心服務;同時擔任太空科學研究所與資訊工程系教授,主持微波遙測實驗室。發表國際期刊論文數逾80篇、國際會議論文數逾150篇 ; 本身獲選為國際電磁學院會員,並擔任多家國際衛星遙測及雷達無線電研究機構之技術顧問,擔任《航測及遙測學刊》總編輯、《航太學刊》副編輯、《 IEEE Transactions on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副編輯、《Journal of Electromagnetic Waves and Applications》編輯委員,同時被委派為國際無線電科學聯合會中華民國委員會F組召集人,國際航測與遙測協會中華民國委員會第一委員會國家聯絡人。[6]

1996年8月,陳錕山任國立中央大學太空及遙測研究中心教授。他还曾任1999年國際電磁研究研討會技術主席。2001年至2004年,任國立中央大學太空及遙測研究中心主任,並且是該中心合成孔徑雷達開發、建置、處理及分析的唯一研究者。

2006年,當選國際電機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院士,是該領域當時中華民國國內第一人。

2008年至2013年間,任國立中央大學通訊系統研究中心主任;同時他還擔任國立中央大學中央大學資訊工程研究所教授、國立中央大學太空及遙測研究中心首席(講座)教授、國立中央大學前瞻科技研究中心主任等職務。[4]

赴大陆工作

2013年9月起,至中國科學院任職研究員。

2014年3月,由设在北京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申报陳錕山研究员获批入选中组部第十批“千人计划”创新人才长期项目。这是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成功聘请的第三位“千人计划”专家。此次“千人计划”创新人才长期项目,中国科学院共有20人入选,陳錕山便是其中之一。同年3月,大陆媒体报道了陈锟山入选“千人计划”并在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任职的新闻。[4][7]

2014年5月23日,台灣媒體報導此事。有報導指控陳錕山無故棄職,指稱他曾接下農委會委託的兩億五千餘萬元計畫案,未結案就赴中國大陸,由國立中央大學校務基金壂付賠償一億多元。因他長期參與台灣國安計畫,被懷疑可能攜帶國土安全資訊、國安系統分析衛星影像的機密情報前往中國大陸[8]。中央大學副校長劉振榮主動接受蘋果日報採訪,批評陳錕山教授[9]中華民國教育部部長蔣偉寧對陳錕山棄職到大陸任職的個人選擇表示遺憾。中華民國教育部主任秘書王作台表示,過去台灣學者大多在退休後才赴大陸任職,像陳錕山直接棄職的情況少見[4]。國防部表示陳錕山研究未涉機密[10]


5月28日,国台办发言人马晓光就台湾研究员入职中科院“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一事说明,两岸各领域开展交流合作和人才流动是很正常的,不必大惊小怪。[11]

据悉,海峡两岸包括学术交流在内的各项交流此前就已经热络。早在2007年,台湾中研院院士吴仲义就已经来大陆工作,于2008年1月--2014年5月任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所长,2010年入选中组部首批“千人计划”研究员。[12][13] 并且在吴仲义院士的联络推动下,海峡两岸生命科学论坛2012年12月3日在北京召开,中科院院长白春礼和中研院院长翁启惠两岸双方共同出席论坛。[14][15]

凡此等等,两岸学术交流已经比较热络。


學術貢獻

陈锟山是世界知名的微波遥感领域学者,也是亚洲少数几位遥感领域IEEE Fellow。他在电波散射理论研究方面贡献杰出,发展的模型已经被广泛应用在地表微波遥感研究中。他是IEM微波散射模型的三位创构人之一,并且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建构先进积分方程模型(AIEM)。AIEM是当前世界上唯一可同时精确预测微波辐射率与雷达散射系数的模式,已经被广泛应用在微波散射与辐射的机理探究和地表遥感之中。[4]

参考文献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