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西鄉隆盛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鋼鐵英雄留言 | 贡献2013年6月12日 (三) 15:40 →‎外部链接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西鄉隆盛
西乡隆盛肖像
版画(Edoardo Chiossone作、根据西郷的亲戚参考描绘)
昵称大西鄉
西鄉どん
出生薩摩国鹿兒島城下
(現:鹿兒島市)
逝世鹿兒島市
效命薩摩藩
大日本帝国陸軍
军衔陸軍大将
统率東征大總督府
御親兵
近衛
参与战争禁門之变
第一次長州征討
戊辰戰爭
西南戰爭
获得勋章正三位
其他工作教育家

西鄉隆盛さいごう たかもり,1828年1月23日—1877年9月24日),是日本江户时代末期(幕末)的薩摩藩武士軍人政治家。原名西鄉隆永,隆盛是其父的名字。他和木户孝允(桂小五郎)及大久保利通并称“维新三杰”。

生平

幼少、青年时代

1828年1月23日(文政十年十二月初七)西鄉隆盛生于日本薩摩藩鹿儿岛城下下加治屋町山,是御勘定方小頭西郷九郎隆盛(后改名吉兵衛隆盛)的第一个孩子。

幼名小吉,通称从:吉之介、善兵衛、吉之助依次变化。

天保12年(1841年),行成人式,改名吉之介隆永。后来改为武雄、隆盛。号南洲。

郡方書役助时代

弘化元年(1844年)擔任「郡方書役助」。和維新三傑另一位的大久保利通一向伊藤茂右衛門学习陽明學及朱子的「近思錄」,向福昌寺(现鹿儿岛市立玉石龙高级中学所在地的岛津家菩提寺)的無参和尚門学禅。島津齊彬继承薩摩藩藩主之后,西鄉隆盛为首的“诚忠组”上书阐述减轻农民负担问题。其政治主张得到島津齊彬的赏识。

1851年初,西鄉隆盛接受藩主的祕密任務,前往台灣探勘。由琉球群島南下,抵達基隆社寮島時,發現有清兵駐守,於是轉往東行,越過烏石港,從南方澳的一處沒人看守白砂海灘上岸(內埤海灘)。並居住半年與一位17歲的平埔族少女「蘿茱」相識,日本學者推測太郎(其大兒子)應該就是在此時產下,不過父子兩人並未相見,西鄉隆盛即銜命返日,西鄉的這係血脈則傳至其孫吳龜力後斷絕。[1]巧合的是其子西鄉菊次郎於1897-1902年赴台擔任首任宜蘭廳長。[2]

1854年隨島津齊彬至江戶,擁護德川慶喜幕府將軍位。1858年,由於島津齊彬病逝,其主张的“公武合体”(天皇幕府权力合一)的运动也半途而废。1858年1859年安政五年—六年)幕府的最高执行长官“大老”井伊直弼大量迫害反幕府人士,史称“安政大獄”。西鄉隆盛護衛著被幕府追究的僧人月照返鄉,不愿服从新藩主逮捕月照的命令,1858年11月16日月照一起在锦江湾投海。月照絕命,而西鄉獲救,後被流放到奄美大岛

明治維新

1862年西鄉隆盛在已握藩中大权的大久保利通帮助下返回薩摩藩。然而其新的政治主张“尊王攘夷”(尊崇天皇, 驱逐西方势力, 实际上反对幕府权威)与藩主的“公武合体”有矛盾,再次被流放到小岛。

1863年西鄉隆盛再次返回薩摩藩,掌握军权,率军击败尊王攘夷的长州军。但并不参加之后的幕府军对长州的讨伐。1866年土佐奇人坂本龍馬的斡旋之下薩摩藩与长州藩结成“萨长同盟”。之后薩摩与土佐藩也结盟。这几个“西南强藩”掌握天皇政府大权,共同讨伐幕府。

1868年(戊辰年)西鄉擔任征討大總督參謀,與幕府重臣勝海舟談判成功,兵不血刃進入江戶城。之后西鄉隆盛率军平定日本东北的幕府残余势力。是为戊辰戰爭

西南戰爭

戊辰戰爭後西鄉隆盛擔任陸軍大將和近衛都督。1873年在維新政府的改革下,武士逐漸失勢,尤其是下級武士漸漸無以維生,徵兵令施行後,下級武士正式被宣告失去軍權,西鄉隆盛為圖恢復下級武士的勢力,遂起「征韓」、「征台」(朝鮮台湾)之念[3],毛遂自薦擔任遣韓大使,維新重臣大久保利通等人當時自歐美考察返國,認為維新政府一切應以內政為重,因此否決西鄉的提案,西鄉憤而下野,在明治七年(1874年)回到薩摩。而辭職回到他的家鄉在薩摩,建立了「私學校」傳揚武士道。

征韓論引起西鄉與大久保利通間的矛盾,埋下了大久保利通暗殺事件(又稱為紀尾井坂事件)的伏筆。[4]同樣身為出身薩摩地區頗得人望的領袖,在明治新政府中,卻是大久保利通獲得了實質上的勝利。放棄征韓後,出兵台灣遂成為明治新政府眼前必須處理的棘手問題。薩摩士族對於放棄征韓的反抗最烈,也是征台最頑強的倡議者,高知士族對於政權更迭亦有不滿之聲。然而征台所需之兵源必須再徵兵為招募,徵兵卻引起農民反抗,,明治政府方甚至以減輕地租作為緩和處置。[5]對征台熱心的薩摩士族,即從西鄉隆盛處得到300人的武士加入征台行列。[6]

士族問題越演越烈,日本各地不平士族陸續叛亂。規模較大的有明治七年(1874年),江藤新平九州佐賀縣發動的佐賀之亂。該事變平定後,日本政府為安撫士族,尤其是反抗意識最強的薩摩士族。同年(清同治十三年)因有琉球難民在台灣被原住民殺害,日方遂進行台灣出兵(中方稱為牡丹社事件)。日本政府特意將西鄉隆盛之弟西鄉從道升為中將,並任命為台灣蕃地事務局都督,領兵三千餘名攻打台灣南部原住民部落。

士族問題並未因此獲得解決。明治十年(1877年),薩摩不平士族攻擊鹿兒島的政府軍火藥庫,揭開西南戰爭序幕。當時西鄉隆盛並不在鹿兒島,聞訊之後慨然長嘆,但依然回到鹿兒島統率士族們,以「質問政府」為名揮軍北上,並在熊本城與政府軍爆發激戰。最後政府軍擊敗薩摩軍,西鄉隆盛撤退回到鹿兒島,在負傷的情況下由部下介錯切腹仪式中由他人砍下頭顱)。日本最後一場內戰結束。明治七年(1874年),大久保利通代表日本政府前往清朝處理台灣出兵事件,和士族的對立更形明顯。西南戰爭後,傾慕西鄉隆盛的下級武士,遂將批評的矛頭對準大久保利通。[7]

死後

1877年西鄉隆盛之官位遭到褫奪,然民間同情聲浪甚高,明治天皇也曾表示惋惜之意。在黑田清隆努力奔走下,於1889年大日本帝國憲法頒佈同時獲得特赦,並追贈正三位之官階。

塑像

西郷隆盛塑像,位于日本东京上野公園

1897年,在东京上野恩赐公园西鄉隆盛的塑像落成。他一手牵着薩摩犬,一手握腰间日本刀中国著名的思想家王韬黄遵宪梁启超等人都曾到上野公园瞻仰西乡隆盛的铜像。銅像西鄉隆盛的相貌應是根據版畫製作,在銅像揭幕典禮上,其遺孀曾表示銅像與其丈夫的真正長相完全不同。

评述

倒幕成功以前西鄉隆盛先是支持藩主的“公武合体”,之后主张“尊王攘夷”,但事实上也同英国合作,努力引进西方的技术。他在倒幕运动中縱橫捭闔,运用权谋。新政府成立之后他以宋代陈龙川的话“推倒一世之智勇, 开拓万古之心胸”作为座右铭。他曾在自己的日记中写道:为人当学司马温公(司马光), 无一事不可与他人道, 努力要求自己向完全大公无私的方向发展。

西鄉隆盛曾对坂本龙马说:「你前天所说的和今天所说的不一样,这样你怎么能取信于我呢?你作为天下名士必须有坚定的信念!」坂本说:「不是这样的。孔子说过,君子从时。时间在推移,社会形势在天天变化。因此,顺应时代潮流才是君子之道!西乡,你一旦决定一件事之后,就想贯彻始终。但这么做,将来你会落后于时代的。」 西鄉隆盛从始至终都代表下层武士的利益,其立場並不考量他國或是維新政府整體的利益。

西鄉好惡分明、熱情洋溢、時而採取不合理的行動。在維新三傑中,西鄉隆盛最受日本人喜愛,卻以悲劇收場。

诗句

传说西鄉青年时立志好男儿志在四方的絕句

男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死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
人生无处不青山。

其實此為以訛傳訛。原詩為幕末尊皇攘夷派僧人月性所作,原題“將東遊題壁”,可能是西鄉引用過,而數十年後毛澤東又引西鄉語,在中國廣為人知,因此才有此誤傳。上述的西鄉詩句亦有多個版本,可見訛傳之甚。月性原詩如下:

男兒立志出郷關,
學若無成不復還。
埋骨何期墳墓地,
人間到處有靑山。

目前在日本山口縣月性遺品展示館外有此詩的刻碑,為後人紀念月性而立。

西鄉安政大狱后被囚时所作的律詩

朝蒙恩遇夕焚坑,
人生浮沉似晦明。
纵不回光葵向日,
若无开运意推诚。
洛阳知己皆为鬼,
南屿俘囚独窃生。
生死何疑天赋与,
愿留魂魄护皇城。

其他

  1. 2004年电影《末代武士》中的胜元盛次以西鄉隆盛为原型。
  2. 中国清朝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梁启超说:“程嬰杵臼月照西乡,吾与足下分任之。”意即自己愿作月照杀身成仁,而勉励梁启超能像西乡隆盛一样,最终完成变法。
  3. 西鄉隆盛生性不喜歡拍照,現有流傳最廣肖像畫,是以其弟西鄉從道與親戚大山巖兩人為其原型。上野公園塑像揭幕時,其妻糸子曾表示:「我丈夫不是長這個樣子。」
  4. 芥川龍之介曾寫一篇短篇小說。借西鄉隆盛死時刎去頭顱而不得其屍,鄉人間流傳其仍存活的故事,來說明史學考據的盲點。

世譜

參見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