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User:Towerman/试验台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Towerman留言 | 贡献2008年12月25日 (四) 10:12 →‎1931年—1940年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en:List_of_Nobel_Laureates_in_Physics

诺贝尔物理学奖瑞典語Nobelpriset i fysik),是诺贝尔奖的五个奖项之一,由瑞典皇家科学院每年颁发给在物理科学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1] 根据诺贝尔的遗愿,该奖由诺贝尔基金会管理,由瑞典皇家科学院选出5名成员组成一个委员会来评选出获奖者。[2] 第一次诺贝尔物理学奖于1901年被颁发给来自德国威廉·康拉德·伦琴. 每个获奖者会得到一块奖牌,一份获奖证书,以及一笔不菲的奖金,奖金的数额每年会有变化。[3]在1901年,伦琴得到150,782瑞典克朗, 相当于2007年12月的7,731,004瑞典克朗。在2008年, 三位获奖者(小林诚益川敏英南部阳一郎)分享了总额为1千万瑞典克朗的奖金(略多于100万欧元,或140万美元)。[4]该奖每年于12月10日,即阿尔弗雷德·诺贝尔逝世周年纪念日,以隆重的仪式在斯德哥尔摩的音乐厅里颁发。[5]

约翰·巴丁是唯一两次获得该奖的得主,他得奖于1956年和1972年. 威廉·劳伦斯·布拉格是至今最年轻的诺贝尔奖得主,他在1915年获奖时仅有25岁。[6] 共有两位女性获得过该奖,分别是玛丽亚·居里(1903年)和玛丽亚·格佩特-梅耶(1963年)。在五个诺贝尔奖项中,这是女性获奖人次最少的奖项。[7] 截止于2008年10月,共有183位人士获得过该奖。诺贝尔物理学奖有6年因故停发(1916, 1931, 1934, 1940至1942)。

获奖者

1901年—1910年1911年—1920年1921年—1930年1931年—1940年1941年—1950年
1951年—1960年1961年—1970年1971年—1980年1981年—1990年1991年—2000年
2001年—2008年


1901年—1910年

年代 获奖者[A] 国籍[B] 获奖原因[C]
1901年 威廉·康拉德·伦琴 Template:GER-1871 发现重要的X射线,之後以伦琴做为辐射量的单位[8]

"[for] the discovery of the remarkable rays subsequently named after him"[9]

1902年 亨得里克·洛仑兹  荷蘭 关于磁场对辐射现象影响的研究[10]
"[for] their researches into the influence of magnetism upon radiation phenomena"[11]
彼得·塞曼  荷蘭
1903年 亨利·贝克勒尔  法國 发现天然放射性[12]
"[for] his discovery of spontaneous radioactivity"[13]
File:Pierrecurie2.jpg 皮埃尔·居里  法國 发现并研究放射性元素[14]
"[for] their joint researches on the radiation phenomena discovered by Professor Henri Becquerel"[13]
玛丽亚·居里  法國
1904年 瑞利  英国 气体密度的研究并在此研究中发现[15]
"for his investigations of the densities of the most important gases and for his discovery of argon in connection with these studies"[16]
1905年 菲利普·莱纳德 Template:GER-1871 关于阴极射线的研究[17]
"for his work on cathode rays"[18]
1906年 约瑟夫·汤姆生  英国 对气体放电理论和实验研究作出重要贡献并发现电子[19]
"[for] his theoretical and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s on the conduction of electricity by gases"[20]
1907年 阿尔伯特·迈克尔逊  美国 发明光学干涉仪并使用其进行光谱学基本度量学研究[21]
"for his optical precision instruments and the spectroscopic and metrological investigations carried out with their aid"[22]
1908年 加布里埃尔·李普曼  法國 发明彩色照相干涉法(即李普曼干涉定律[23]
"for his method of reproducing colours photographically based on the phenomenon of interference"[24]
1909年 古列尔莫·马可尼  義大利王國 发明和改进无线电报[25]
"[for] their contributions to the development of wireless telegraphy"[26]
布劳恩 Template:GER-1871
1910年 范·德·瓦尔斯  荷蘭 关于气态和液态方程的研究[27]
"for his work on the equation of state for gases and liquids"[28]

1911年—1920年

年代 获奖者[A] 国籍[B] 获奖原因[C]
1911年 威廉·维恩 Template:GER-1871 发现热辐射定律[29]
"for his discoveries regarding the laws governing the radiation of heat"[30]
1912年 尼尔斯·达伦  瑞典 发明可用于同燃点航标浮标气体蓄电池联合使用的自动调节装置[31]
"for his invention of automatic valves designed to be used in combination with gas accumulators in lighthouses and buoys"[32]
1913年 海克·昂尼斯  荷蘭 关于低温下物体性质的研究和制成液态氦[33]
"for his investigations on the properties of matter at low temperatures which led, inter alia, to the production of liquid helium"[34]
1914年 马克斯·冯·劳厄 Template:GER-1871 发现晶体中的X射线衍射现象[35]
"For his discovery of the diffraction of X-rays by crystals"[36]
1915年 威廉·亨利·布拉格  英国 用X射线对晶体结构的研究[37]
"For their services in the analysis of crystal structure by means of X-rays"[38]
File:William Lawrence Bragg on TIME Magazine, October 3, 1938.jpg 威廉·劳伦斯·布拉格  英国
1916年 未颁奖
1917年 查尔斯·巴克拉  英国 发现元素的次级X辐射特性[39]
"For his discovery of the characteristic Röntgen radiation of the elements"[40]
1918年 马克斯·普朗克 Template:GER-1871 提出普朗克常量,对推动确立量子论作出巨大贡献。[41]
"[for] the services he rendered to the advancement of Physics by his discovery of energy quanta"[42]
1919年 File:Johannes Stark.png 约翰尼斯·斯塔克 Template:GER-1919 发现极隧射线多普勒效应以及电场作用下光谱线的分裂现象[43]
"for his discovery of the Doppler effect in canal rays and the splitting of spectral lines in electric fields"[44]
1920年 File:Charles Édouard Guillaume.jpg 夏尔·纪尧姆  瑞士 发现镍钢合金的反常现象及其在精密物理学中的重要性[45]
"[for] the service he has rendered to precision measurements in Physics by his discovery of anomalies in nickel steel alloys"[46]

1921年—1930年

年代 获奖者[A] 国籍[B] 获奖原因[C]
1921年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Template:GER-1919
 瑞士
他对数学物理学的成就,特别是光电效应定律的发现
"for his services to Theoretical Physics, and especially for his discovery of the law of the photoelectric effect"[47]
1922年 尼尔斯·玻尔  丹麦 关于原子结构以及原子辐射的研究
"for his services in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structure of atoms and of the radiation emanating from them"[48]
1923年 罗伯特·密立根  美国 关于基本电荷的研究以及验证光电效应
"for his work on the elementary charge of electricity and on the photoelectric effect"[49]
1924年 曼内·西格巴恩  瑞典 发现X射线中的光谱线
1925年 詹姆斯·夫兰克 Template:GER-1919 发现原子和电子的碰撞规律
"for their discovery of the laws governing the impact of an electron upon an atom"[50]
古斯塔夫·赫兹 Template:GER-1919
1926年 File:Jean Baptiste Perrin.jpg 让·巴蒂斯特·皮兰  法國 研究物质不连续结构和发现沉积平衡
"for his work on the discontinuous structure of matter, and especially for his discovery of sedimentation equilibrium"[51]
1927年 阿瑟·康普顿  美国 发现康普顿效应
"for his discovery of the effect named after him"[52]
查尔斯·威尔逊  英国 发明了云室,能显示出电子穿过空气的径迹
"for his method of making the paths of electrically charged particles visible by condensation of vapour"[52]
1928年 欧文·理查森  英国 研究热离子现象,并提出理查森定律
"for his work on the thermionic phenomenon and especially for the discovery of the law named after him"[53]
1929年 路易-维克多·德·布罗伊  法國 发现电子的波动性
"for his discovery of the wave nature of electrons"[54]
1930年 钱德拉塞卡拉·拉曼 Template:IND-1858 研究光散射并发现拉曼效应
"for his work on the scattering of light and for the discovery of the effect named after him"[55]

1931年—1940年

年代 获奖者[A] 国籍[B] 获奖原因[C]
1931年 未颁奖
1932年 维尔纳·海森堡 Template:GER-1919 提出“海森堡不确定原理”量子力学的奠基人之一
"for the creation of quantum mechanics, the application of which has, inter alia, led to the discovery of the allotropic forms of hydrogen"[56]
1933年 File:Erwin Schrödinger.jpg 薛定谔  奥地利 创立薛定谔方程波动力学理论
"for the discovery of new productive forms of atomic theory"[57]
提出狄拉克方程空穴理论
保罗·狄拉克  英国
1934年 未颁奖
1935年 File:Chadwick.jpg 詹姆斯·查德威克  英国 发现中子
"for the discovery of the neutron"[58]
1936年 维克托·赫斯  奥地利 发现宇宙射线
"for his discovery of cosmic radiation"[59]
卡尔·安德森  美国 发现正电子
"for his discovery of the positron"[59]
1937年 克林顿·戴维孙  美国 发现晶体对电子的衍射现象
"for their experimental discovery of the diffraction of electrons by crystals"[60]
乔治·汤姆生  英国
1938年 恩里科·费米  義大利王國 发现由中子照射产生的新放射性元素并用慢中子实现核反应
"for his demonstrations of the existence of new radioactive elements produced by neutron irradiation, and for his related discovery of nuclear reactions brought about by slow neutrons"[61]
1939年 欧内斯特·劳伦斯  美国 发明回旋加速器,并获得人工放射性元素
"for the inven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yclotron and for results obtained with it, especially with regard to artificial radioactive elements"[62]
1940年 未颁奖

1941年—1950年

年代 获奖者[A] 国籍[B] 获奖原因[C]
1941年 未颁奖
1942年
1943年 奥托·施特恩  美国 开发分子束方法和测量质子磁矩
1944年 伊西多·拉比  美国 发明核磁共振
1945年 沃尔夫冈·泡利  奥地利 发现泡利不相容原理
1946年 珀西·布里奇曼  美国 发明获得强高压的装置,并在高压物理学领域作出发现
1947年 爱德华·阿普尔顿  英国 高层大气物理性质的研究,发现阿普顿层(电离层
1948年 帕特里克·布莱克特  英国 改进威尔逊云雾室方法和由此在核物理和宇宙射线领域的发现
1949年 汤川秀树  日本 提出核子的介子理论并预言介子的存在
1950年 塞西尔·鲍威尔  英国 发展研究核过程的照相方法,并发现π介子

1951年—1960年

年代 获奖者[A] 国籍[B] 获奖原因[C]
1951年 考克罗夫特  英国 用人工加速粒子轰击原子产生原子核嬗变
沃尔顿  爱尔兰
1952年 布洛赫  美国 从事物质核磁共振现象的研究并创立原子核磁力测量法
珀塞尔  美国
1953年 弗里茨·塞尔尼克  荷蘭 发明相衬显微镜
1954年 马克斯·玻恩  英国 在量子力学和波函数的统计解释及研究方面作出获奖原因
瓦尔特·博特  德国 发明了符合计数法,用以研究原子核反应和γ射线
1955年 威利斯·兰姆  美国 发明了微波技术,进而研究原子的精细结构
波利卡普·库施  美国 射频束技术精确地测定出电子磁矩,创新了核理论。
1956年 肖克利  美国 发明晶体管及对晶体管效应的研究
巴丁  美国
沃尔特·豪泽·布喇顿  美国
1957年 杨振宁  中華民國 发现弱相互作用宇称不守恆,从而导致有关基本粒子的重大发现。
李政道  中華民國
1958年 切伦科夫  苏联 发现并解释切伦科夫辐射
伊利亚·弗兰克  苏联
伊戈尔·塔姆  苏联
1959年 埃米利奥·G·塞格雷  美国 发现反质子
欧文·张伯伦  美国
1960年 唐纳德·阿瑟·格拉泽  美国 发现气泡室,取代了威尔逊的云雾室

1961年—1970年

年代 获奖者[A] 国籍[B] 获奖原因[C]
1961年 罗伯特·霍夫施塔特  美国 关于电子对原子核散射的先驱性研究,并由此发现原子核的结构
鲁道夫·穆斯堡尔  德国 从事γ射线的共振吸收现象研究并发现了穆斯堡尔效应
1962年 列夫·朗道  苏联 关于凝聚态物质,特别是液氦的开创性理论
1963年 E·P·维格纳  美国 发现基本粒子的对称性及支配质子与中子相互作用的原理
玛丽亚·格佩特-梅耶  美国 发现原子核的壳层结构
J·汉斯·D·延森  德国
1964年 查尔斯·哈德·汤斯  美国 量子电子学领域的基础研究成果,为微波激射器
激光器的发明奠定理论基础
尼古拉·巴索夫  苏联 发明微波激射器
普罗霍罗夫  苏联
1965年 朝永振一郎  日本 量子电动力学方面取得对粒子物理学产生深远影响的研究成果
施温格  美国
费曼  美国
1966年 阿尔弗雷德·卡斯特勒  法國 发明并发展用于研究原子内光
磁共振的双共振方法
1967年 漢斯·貝特  美国 核反应理论方面的获奖原因,特别是关于恒星能源的发现
1968年 阿尔瓦雷斯  美国 发展氢气泡室技术和数据分析,发现大量共振态
1969年 盖尔曼  美国 对基本粒子的分类及其相互作用的发现
1970年 汉尼斯·阿尔文  瑞典 磁流体动力学的基础研究和发现,及其在等离子物理富有成果的应用
路易·欧仁·费利克斯·奈耳  法國 关于反磁铁性和铁磁性的基础研究和发现

1971年—1980年

年代 获奖者[A] 国籍[B] 获奖原因[C]
1971年 丹尼斯·伽柏  英国 发明并发展全息照相法
1972年 约翰·巴丁  美国 创立BCS超导微观理论
利昂·库珀  美国
约翰·罗伯特·施里弗  美国
1973年 江崎玲於奈  日本 发现半导体超导体隧道效应
伊瓦尔·贾埃弗  美国
布赖恩·戴维·约瑟夫森  英国 提出并发现通过隧道势垒的超电流的性质,即约瑟夫森效应
1974年 马丁·赖尔  英国 发明应用合成孔径射电天文望远镜进行射电天体物理学的开创性研究
安东尼·休伊什  英国 发现脉冲星
1975年 艾吉·尼尔斯·玻尔  丹麦 发现原子核中集体运动和粒子运动之间的联系,并且根据这种联系提出核结构理论
本·罗伊·莫特森  丹麦
詹姆斯·雷恩沃特  美国
1976年 伯顿·里克特  美国 各自独立发现新的J/ψ基本粒子
丁肇中  美国
1977年 菲利普·沃伦·安德森  美国 对磁性和无序体系电子结构的基础性研究
内维尔·弗朗西斯·莫脱  英国
约翰·哈斯布鲁克·范扶累克  美国
1978年 彼得·卡皮查  苏联 低温物理领域的基本发明和发现
阿诺·彭齐亚斯  美国 发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
罗伯特·威尔逊  美国
1979年 谢尔登·李·格拉肖  美国 关于基本粒子间弱相互作用和电磁作用的统一理论的获奖原因,并预言弱中性流的存在
阿卜杜勒·萨拉姆  巴基斯坦
史蒂文·温伯格  美国
1980年 詹姆斯·克罗宁  美国 发现中性K介子衰变时存在宇称不对称性
瓦尔·洛格斯登·菲奇  美国

1981年—1990年

年代 获奖者[A] 国籍[B] 获奖原因[C]
1981年 凯·西格巴恩  瑞典 开发高分辨率电子光谱仪
尼古拉斯·布隆伯根  美国 开发激光光谱仪
阿瑟·莱昂纳多·肖洛  美国
1982年 肯尼斯·威尔逊  美国 对相转变临界现象理论的贡献
1983年 苏布拉马尼扬·钱德拉塞卡  美国 对恒星结构及其演化理论作出的重大贡献
威廉·艾尔弗雷德·福勒  美国 对宇宙中形成化学元素的核反应的理论和实验研究
1984年 卡洛·鲁比亚  義大利 对导致发现弱相互作用传递者场粒子W和Z的大型工程的决定性贡献
西蒙·范德梅尔  荷蘭
1985年 克劳斯·冯·克利青  德国 发现固体物理中的量子霍尔效应
1986年 恩斯特·鲁斯卡  德国 电子光学的基础工作和研制出第一台电子显微镜
格尔德·宾宁  德国 研制扫描隧道显微镜
海因里希·罗雷尔  瑞士
1987年 约翰内斯·格奥尔格·贝德诺尔茨  德国 发现氧化物高温超导材料
卡尔·亚历山大·米勒  瑞士
1988年 利昂·M·莱德曼  美国 产生第一个实验室创造的中微子束,并发现中微子,从而证明了轻子的对偶结构
梅尔文·施瓦茨  美国
杰克·施泰因贝格尔  美国
1989年 诺曼·福斯特·拉姆齐  美国 发明分离振荡场方法及其在原子钟中的应用
汉斯·格奥尔格·德默尔特  美国 发展原子精确光谱学和开发离子陷阱技术
沃尔夫冈·保罗  德国
1990年 杰尔姆·艾萨克·弗里德曼  美国 通过实验首次证明夸克的存在
亨利·韦·肯德尔  美国
理查德·E·泰勒  加拿大

1991年—2000年

年代 获奖者[A] 国籍[B] 获奖原因[C]
1991年 皮埃尔-吉勒·德热纳  法國 把研究简单系统中有序现象的方法推广到比较复杂的物质形式,特别是推广到液晶聚合物的研究中
1992年 夏帕克  法國 发明并发展用于高能物理学多丝正比计数管
1993年 拉塞尔·艾伦·赫尔斯  美国 发现脉冲双星,由此间接证实了爱因斯坦所预言的引力波的存在
约瑟夫·胡顿·泰勒  美国
1994年 伯特伦·布罗克豪斯  加拿大 在凝聚态物质研究中发展了中子衍射技术
克利福德·沙尔  美国
1995年 马丁·刘易斯·佩尔  美国 发现τ轻子
弗雷德里克·莱因斯  美国 发现中微子
1996年 戴维·李  美国 发现了可以在低温度状态下无摩擦流动的同位素
道格拉斯·D·奥谢罗夫  美国
罗伯特·科尔曼·理查森  美国
1997年 朱棣文  美国 发明用激光冷却和捕获原子的方法
克洛德·科昂-唐努德日  法國
威廉·丹尼尔·菲利普斯  美国
1998年 罗伯特·B·劳克林  美国 发现并研究电子的分数量子霍尔效应
霍斯特·路德维希·施特默  德国
崔琦  美国
1999年 杰拉德·特·胡夫特  荷蘭 阐明弱电相互作用的量子结构
马丁纽斯·韦尔特曼  荷蘭
2000年 若雷斯·阿尔费罗夫  俄羅斯 为信息和通信技术所做的基础性贡献,以及开发半导体异质结构,用于快速晶体管激光二极管
赫伯特·克勒默  德国
傑克·基爾比  美国 为信息和通信技术所做的基础性贡献,以及在发明集成电路中所做的贡献

2001年—2008年

年代 获奖者[A] 国籍[B] 获奖原因[C]
2001年 埃里克·阿林·康奈尔  美国 在碱性原子稀薄气体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以及凝聚态物质性质早期基础性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
沃尔夫冈·克特勒  德国
卡尔·威曼  美国
2002年 雷蒙德·戴维斯  美国 天体物理学领域做出的先驱性贡献,尤其是探测宇宙中微子
小柴昌俊  日本
里卡尔多·贾科尼  美国 天体物理学领域做出的先驱性贡献,并发现宇宙X射线
2003年 阿列克谢·阿布里科索夫  美国  俄羅斯 超导体超流体理论做出的先驱性贡献
维塔利·金兹堡  俄羅斯
安东尼·莱格特  英国  美国
2004年 戴维·格娄斯  美国 发现强相互作用理论(夸克粒子理论)中的渐近自由现象
戴维·波利策  美国
弗朗克·韦尔切克  美国
2005年 罗伊·格劳伯  美国 光学相干的量子理论的贡献
约翰·霍尔  美国 对基于激光的精密光谱学发展做出的贡献,包括光频梳技术
特奥多尔·亨施  德国
2006年 约翰·马瑟  美国 发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黑体形式和各向异性
乔治·斯穆特  美国
2007年 艾尔伯·费尔  法國 发现巨磁阻效应
彼得·格林贝格尔  德国
2008年 小林诚  日本 发现电荷宇称对称性破缺的来源
益川敏英  日本
南部阳一郎  美国 发现亚原子物理学的自发对称性破缺机制

参考文献

一般
特殊
  1. ^ Alfred Nobel – The Man Behind the Nobel Prize. Nobel Foundation. [2008-10-29]. 
  2. ^ The Nobel Prize Awarders. Nobel Foundation. [2008-10-29]. 
  3. ^ The Nobel Prize. Nobel Foundation. [2008-10-29]. 
  4. ^ The Nobel Prize Amounts. Nobel Foundation. [2008-10-29]. 
  5. ^ The Nobel Prize Award Ceremonies. Nobel Foundation. [2008-10-29]. 
  6. ^ Nobel Laureates Facts. Nobel Foundation. [2008-10-29]. 
  7. ^ Women Nobel Laureates. Nobel Foundation. [2008-10-29]. 
  8. ^ 威廉·康列得·伦琴. nobelpreis.org. [2008-12-18] (中文(简体)). 
  9. ^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01. Nobel Foundation. [2008-10-09]. 
  10. ^ 安东·劳伦兹. nobelpreis.org. [2008-12-19] (中文(简体)). 
  11. ^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02. Nobel Foundation. [2008-10-09]. 
  12. ^ 安东·亨利·贝克勒尔. nobelpreis.org. [2008-12-19] (中文(简体)). 
  13. ^ 13.0 13.1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03. Nobel Foundation. [2008-10-09]. 
  14. ^ 玛丽·居里. nobelpreis.org. [2008-12-19] (中文(简体)). 
  15. ^ 约翰·威廉·瑞利爵士. nobelpreis.org. [2008-12-19] (中文(简体)). 
  16. ^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04. Nobel Foundation. [2008-10-09]. 
  17. ^ 菲利普·爱德华·安东·冯·勒那德. nobelpreis.org. [2008-12-19] (中文(简体)). 
  18. ^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05. Nobel Foundation. [2008-10-09]. 
  19. ^ 约瑟夫·汤姆森. nobelpreis.org. [2008-12-19] (中文(简体)). 
  20. ^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06. Nobel Foundation. [2008-10-09]. 
  21. ^ 阿伯特·亚伯拉罕·麦克尔森. nobelpreis.org. [2008-12-19] (中文(简体)). 
  22. ^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07. Nobel Foundation. [2008-10-09]. 
  23. ^ 加布里埃尔·李普曼. nobelpreis.org. [2008-12-19] (中文(简体)). 
  24. ^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08. Nobel Foundation. [2008-10-09]. 
  25. ^ 卡尔·弗迪南·布朗. nobelpreis.org. [2008-12-19] (中文(简体)). 
  26. ^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09. Nobel Foundation. [2008-10-09]. 
  27. ^ 约翰尼斯·范·德·瓦尔斯. nobelpreis.org. [2008-12-19] (中文(简体)). 
  28. ^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10. Nobel Foundation. [2008-10-09]. 
  29. ^ 威廉·维恩. nobelpreis.org. [2008-12-19] (中文(简体)). 
  30. ^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11. Nobel Foundation. [2008-10-09]. 
  31. ^ 尼尔斯·达伦. nobelpreis.org. [2008-12-19] (中文(简体)). 
  32. ^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12. Nobel Foundation. [2008-10-09]. 
  33. ^ 卡末林·奥尼斯. nobelpreis.org. [2008-12-19] (中文(简体)). 
  34. ^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13. Nobel Foundation. [2008-10-09]. 
  35. ^ 马克斯·冯·劳埃. nobelpreis.org. [2008-12-19] (中文(简体)). 
  36. ^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14. Nobel Foundation. [2008-10-09]. 
  37. ^ 威廉·亨利·布拉格. nobelpreis.org. [2008-12-19] (中文(简体)). 
  38. ^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15. Nobel Foundation. [2008-10-09]. 
  39. ^ 查尔斯·格洛弗·巴克拉. nobelpreis.org. [2008-12-19] (中文(简体)). 
  40. ^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17. Nobel Foundation. [2008-10-09]. 
  41. ^ 马克斯·普朗克. nobelpreis.org. [2008-12-19] (中文(简体)). 
  42. ^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18. Nobel Foundation. [2008-10-09]. 
  43. ^ 约翰尼斯·斯塔克. nobelpreis.org. [2008-12-19] (中文(简体)). 
  44. ^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19. Nobel Foundation. [2008-10-09]. 
  45. ^ 查尔斯·爱德华·吉洛姆. nobelpreis.org. [2008-12-19] (中文(简体)). 
  46. ^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20. Nobel Foundation. [2008-10-09]. 
  47. ^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21. Nobel Foundation. [2008-10-09]. 
  48. ^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22. Nobel Foundation. [2008-10-09]. 
  49. ^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23. Nobel Foundation. [2008-10-09]. 
  50. ^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25. Nobel Foundation. [2008-10-09]. 
  51. ^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26. Nobel Foundation. [2008-10-09]. 
  52. ^ 52.0 52.1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27. Nobel Foundation. [2008-10-09]. 
  53. ^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28. Nobel Foundation. [2008-10-09]. 
  54. ^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29. Nobel Foundation. [2008-10-09]. 
  55. ^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30. Nobel Foundation. [2008-10-09]. 
  56. ^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32. Nobel Foundation. [2008-10-09]. 
  57. ^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33. Nobel Foundation. [2008-10-09]. 
  58. ^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35. Nobel Foundation. [2008-10-09]. 
  59. ^ 59.0 59.1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36. Nobel Foundation. [2008-10-09]. 
  60. ^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37. Nobel Foundation. [2008-10-09]. 
  61. ^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38. Nobel Foundation. [2008-10-09]. 
  62. ^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39. Nobel Foundation. [2008-10-09]. 
注释

^ A. 这里的中文姓名是根据诺贝尔基金会的官方主页提供的英文名字翻译,对于得奖者的其他名字,可从该得奖者的条目中了解。

^ B. 这里的国家信息是根据诺贝尔基金会的官方主页提供的信息列出,并不一定为得奖者的国籍或出生地。

^ C. 这里所引用的获奖理由是根据诺贝尔基金会的官方主页提供的英文原文翻译列出,英文原文被列于中文翻译之后以供查对。括号中内容为编者所加,并非原文所有。

外部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