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原子量: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InternetArchiveBot留言 | 贡献
补救1个来源,并将0个来源标记为失效。) #IABot (v2.0.9.5
Yyfroy留言 | 贡献
精确定义修飾語句 調整格式、排版
 
第6行: 第6行:
[[Image:Stylised Lithium Atom.svg|right|thumb|200px|[[鋰]]-7[[原子]]:其中有三個[[質子]]、四個[[中子]],三個[[電子]](電子質量的和約佔原子核總質量的{{frac|1|4300}})。其質量為7.016 u。罕見的鋰-6(質量為6.015u)只有三個中子,因此鋰的平均原子量為6.941]]
[[Image:Stylised Lithium Atom.svg|right|thumb|200px|[[鋰]]-7[[原子]]:其中有三個[[質子]]、四個[[中子]],三個[[電子]](電子質量的和約佔原子核總質量的{{frac|1|4300}})。其質量為7.016 u。罕見的鋰-6(質量為6.015u)只有三個中子,因此鋰的平均原子量為6.941]]


'''原子量'''(atomic mass,)又称'''原子质量'''<ref>{{术语在线|term =原子质量 |urlid =b861c63d26ac11eeade7b068e6519520 }}</ref>,符号 ''m''<sub>a</sub> 或 ''m'',即單一原子的[[質量]],其定义为:
'''原子量'''(atomic mass)又称'''原子质量'''<ref>{{Cite web |url=https://www.termonline.cn/word/59279/1#s1 |title=存档副本 |access-date=2023-07-23 |archive-date=2023-07-23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30723082445/https://www.termonline.cn/word/59279/1#s1 |dead-url=no }}</ref>,符号 ''m''<sub>a</sub> 或 ''m'',是單一原子的[[質量]];原子量的單位為[[道尔顿]](符号 Da)或 [[统一原子质量单位]](符號 u),也有人使用 amu,但通常不計單位。而1[[道尔顿]]的定義為一个[[碳12]]原子靜止質量的<math>\frac{1}{12}</math><ref>{{GoldBookRef|file=A00496|title=atomic mass}}</ref>。
<blockquote>一个[[中性原子]]处于[[基态]]的[[静止质量]]<ref>{{术语在线|term =原子质量 |urlid =5c622bf026a911ee8d3cb068e6519520 }}</ref>。</blockquote>
<blockquote>某元素1个原子的平均质量与标准[[原子质量常量]]的比值<ref>{{术语在线|term =原子量 |urlid =a825868e26a711ee9ef4b068e6519520 }}</ref>。</blockquote>

原子量的單位為[[道尔顿]](符号 Da)或 [[统一原子质量单位]](符號 u),也有人使用 amu,但通常不計單位。而1[[道尔顿]]的定義為一个[[碳12]]原子靜止質量的<math>\frac{1}{12}</math><ref>{{GoldBookRef|file=A00496|title=atomic mass}}</ref>。


[[原子核]]的[[质子]]和[[中子]]几乎占原子总质量的全部,[[电子]]和[[核结合能]]的贡献很小。虽然原子質量以質子和中子的質量占多數,但元素的原子量不完全等於其[[質量數]],只是質量數大約是原子量最接近的整數而已。
[[原子核]]的[[质子]]和[[中子]]几乎占原子总质量的全部,[[电子]]和[[核结合能]]的贡献很小。虽然原子質量以質子和中子的質量占多數,但元素的原子量不完全等於其[[質量數]],只是質量數大約是原子量最接近的整數而已。


若將原子量除以[[原子质量单位]],會得到一個[[無因次量]],這個無因次量稱為「相對同位素質量」(relative isotopic mass)。因此碳12的原子量是12[[原子质量单位|u]]或是12 Da,而一個碳12原子的相對同位素質量就是12。
若將原子量除以[[原子质量常量]],會得到一個[[無因次量]],這個無因次量稱為「相對同位素質量」(relative isotopic mass)。因此碳12的原子量是12[[原子质量单位|u]]或是12 Da,而一個碳12原子的相對同位素質量就是12。


==名詞解釋==
==名詞解釋==

2024年7月4日 (四) 01:18的最新版本

-7原子:其中有三個質子、四個中子,三個電子(電子質量的和約佔原子核總質量的14300)。其質量為7.016 u。罕見的鋰-6(質量為6.015u)只有三個中子,因此鋰的平均原子量為6.941

原子量(atomic mass,)又称原子质量[1],符号 mam,即單一原子的質量,其定义为:

一个中性原子处于基态静止质量[2]

某元素1个原子的平均质量与标准原子质量常量的比值[3]

原子量的單位為道尔顿(符号 Da)或 统一原子质量单位(符號 u),也有人使用 amu,但通常不計單位。而1道尔顿的定義為一个碳12原子靜止質量的[4]

原子核质子中子几乎占原子总质量的全部,电子核结合能的贡献很小。虽然原子質量以質子和中子的質量占多數,但元素的原子量不完全等於其質量數,只是質量數大約是原子量最接近的整數而已。

若將原子量除以原子质量常量,會得到一個無因次量,這個無因次量稱為「相對同位素質量」(relative isotopic mass)。因此碳12的原子量是12u或是12 Da,而一個碳12原子的相對同位素質量就是12。

名詞解釋

[编辑]

原子量是于19世纪初由英国科学家約翰·道爾頓提出的,当时重量(weight)和质量(mass)是相同的概念,他说“同一种元素的原子有相同的重量,不同元素的原子有不同的重量”,因此虽然实际指的是原子的质量,但提出的是“atomic weight”这一名词,含义为“原子的重量”,中文翻译为“原子量”。[5]

20世纪初,物理学家采用质谱技术测量原子量,后来物理学上改用比较严谨的“atomic mass”的名称,但是“atomic weight”的用法仍然广泛使用。中文译名“原子量”不包含“质量”和“重量”之名,因此继续沿用至今。

计算方法的演變

[编辑]

1803年,道尔顿用的原子量为1作为相对原子量的基准。

1826年,永斯·贝采利乌斯改为原子量的为基准[6];1860年,J.-S.斯塔英语Jean Stas建议用氧原子量的为基准,沿用了很长时间。

1929年,W.F.吉奥克和H.L.江斯登发现天然氧中存在着三种同位素,它们在自然界的分布不完全均匀,因此用天然氧作为原子量基准就欠妥。后来物理学界改用作为原子量基准,化学界还沿用原来的基准,从此原子量出现两种标度,1940年国际原子量委员会确定以1.000275作为两种标度的换算因子:物理原子量 = 1.000275 × 化学原子量。存在两种标度必然经常引起混乱[7]

1959年,在慕尼黑召开的国际纯粹应用化学联合会(International Union of Pure and Applied Chemistry,简称IUPAC)上,德国J.H.马陶赫建议12.0000作为原子量基准,并提交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考虑,后者于1960年接受这一建议。1961年,在蒙特利尔召开的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上,正式通过这一新基准。1979年,由国际相对原子质量委员会提出原子量的定义。

参考文献

[编辑]
  1. ^ 原子质量. 术语在线.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  (简体中文)
  2. ^ 原子质量. 术语在线.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  (简体中文)
  3. ^ 原子量. 术语在线.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  (简体中文)
  4. ^ 國際純化學和應用化學聯合會化學術語概略,第二版。(金皮書)(1997)。在線校正版: (2006–) "atomic mass"。doi:10.1351/goldbook.A00496
  5. ^ 原子量、相对原子质量,分子量、相对分子质量的定名. [2017-1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19). 
  6. ^ 測定原子量的艱巨任務. Resources.edb.gov.hk. [2014-03-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7. ^ 第二章 第二節 輔助內容. Resources.edb.gov.hk. [2014-03-30]. 

参见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