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宋康王: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Glucokirkland留言 | 贡献
无编辑摘要
岚依留言 | 贡献
撤销Glucokirkland讨论)的版本52085829
标签撤销
第14行: 第14行:
'''宋康王'''({{bd|?||前286年|catIdx=D}}),或稱'''宋王偃''',又稱'''宋献王'''(《[[荀子]]·王霸篇》),[[宋國]]第三十五任國君,原名'''戴偃''',[[宋剔成君]]之弟,一作剔成君之子<ref>《[[史記]]·太史公自序》索隱引[[徐廣]]曰:「一-{云}-『偃』,宋剔成君生偃。」</ref>,史載戴偃堂堂一表,「面有神光,力能屈伸鐵鉤」。剔成二十七年(前329年)戴偃以武力取得宋國君主之位,宋剔成君逃至齊國。戴偃在第十一年(前318年)時,自立為王。史記稱「東伐齊,取五城。南敗楚,拓地三百餘里,西敗魏軍,取二城,滅[[滕国|滕]]([[山東省]][[滕州市]]),有其地。」<ref>「伐齊」指的是前294年田甲挾持齊湣王,宋趁機攻取[[齊國]]的五城,並攻打田文的封邑「薛」。「敗楚」指的是前303年至前301年間齊、魏、韓三國聯手,攻擊[[楚國]],宋趁[[楚國]]無力之時,攻取了楚國的淮北。「敗魏」指的是前317年,宋伐魏之役。</ref>號稱「五千乘之勁宋」。前312年,[[楚怀王]]背弃齐楚联盟。楚军[[景翠]]部驻于齐楚边境。[[匡章]]率齐、宋军攻魏,魏向秦求救。秦胜楚于丹阳,遂派兵救魏伐燕地。在[[张仪]]的操作下,宋康王与秦连衡,宋军撤退,秦军[[樗里疾]]部迅速进入宋军阵地,齐军防线一侧空虚,导致齐军在濮水一战中失利。匡章败逃。燕国复国。之后[[田盼]]谓[[齐宣王]]易余粮于宋<ref>《战国策·齐六·濮上之事》濮上之事,赘子死,章子走,盼子谓齐王曰:“不如易余粮于宋,宋王必说,梁氏不敢过宋伐齐。齐固弱,是以余粮收宋也。齐国复强,虽复责之宋,可;不偿,因以为辞而攻之,亦可。”</ref>。前296年,匡章领五国伐秦,宋康王也率军参与<ref>《史记卷五·秦本纪第五》十一年,齐﹑韩﹑魏﹑赵﹑宋﹑中山五国共攻秦,至盐氏而还。秦与韩﹑魏河北及封陵以和。</ref>。到了前286年,[[宋國]]發生內亂<ref>《戰國策·趙策四》[[李兌]]-{云}-「宋置太子以為王,下親其上而守堅……今太子走,諸善太子者皆有死心。若復攻之,其國必亂。而太子在外,此亦舉宋之時也。」此時[[宋國]]內部發生了權力鬥爭的問題,但不知情形如何。</ref>,齊舉兵滅宋。宋王偃出亡,死在[[魏國]]的溫邑(今[[河南省]][[溫縣]])。
'''宋康王'''({{bd|?||前286年|catIdx=D}}),或稱'''宋王偃''',又稱'''宋献王'''(《[[荀子]]·王霸篇》),[[宋國]]第三十五任國君,原名'''戴偃''',[[宋剔成君]]之弟,一作剔成君之子<ref>《[[史記]]·太史公自序》索隱引[[徐廣]]曰:「一-{云}-『偃』,宋剔成君生偃。」</ref>,史載戴偃堂堂一表,「面有神光,力能屈伸鐵鉤」。剔成二十七年(前329年)戴偃以武力取得宋國君主之位,宋剔成君逃至齊國。戴偃在第十一年(前318年)時,自立為王。史記稱「東伐齊,取五城。南敗楚,拓地三百餘里,西敗魏軍,取二城,滅[[滕国|滕]]([[山東省]][[滕州市]]),有其地。」<ref>「伐齊」指的是前294年田甲挾持齊湣王,宋趁機攻取[[齊國]]的五城,並攻打田文的封邑「薛」。「敗楚」指的是前303年至前301年間齊、魏、韓三國聯手,攻擊[[楚國]],宋趁[[楚國]]無力之時,攻取了楚國的淮北。「敗魏」指的是前317年,宋伐魏之役。</ref>號稱「五千乘之勁宋」。前312年,[[楚怀王]]背弃齐楚联盟。楚军[[景翠]]部驻于齐楚边境。[[匡章]]率齐、宋军攻魏,魏向秦求救。秦胜楚于丹阳,遂派兵救魏伐燕地。在[[张仪]]的操作下,宋康王与秦连衡,宋军撤退,秦军[[樗里疾]]部迅速进入宋军阵地,齐军防线一侧空虚,导致齐军在濮水一战中失利。匡章败逃。燕国复国。之后[[田盼]]谓[[齐宣王]]易余粮于宋<ref>《战国策·齐六·濮上之事》濮上之事,赘子死,章子走,盼子谓齐王曰:“不如易余粮于宋,宋王必说,梁氏不敢过宋伐齐。齐固弱,是以余粮收宋也。齐国复强,虽复责之宋,可;不偿,因以为辞而攻之,亦可。”</ref>。前296年,匡章领五国伐秦,宋康王也率军参与<ref>《史记卷五·秦本纪第五》十一年,齐﹑韩﹑魏﹑赵﹑宋﹑中山五国共攻秦,至盐氏而还。秦与韩﹑魏河北及封陵以和。</ref>。到了前286年,[[宋國]]發生內亂<ref>《戰國策·趙策四》[[李兌]]-{云}-「宋置太子以為王,下親其上而守堅……今太子走,諸善太子者皆有死心。若復攻之,其國必亂。而太子在外,此亦舉宋之時也。」此時[[宋國]]內部發生了權力鬥爭的問題,但不知情形如何。</ref>,齊舉兵滅宋。宋王偃出亡,死在[[魏國]]的溫邑(今[[河南省]][[溫縣]])。


王偃的形象,主要由侵略滅亡宋國的齊國和楚國史官所單方面宣傳醜化,如窮兵黷武、暴虐無道,[[秦]][[漢]]以後世人不明就裏照章收納,如《[[战国策]]》说他「剖傴之背,鍥朝涉之脛」,故後人稱“[[桀]]宋”。奪[[封丘]]舍人[[韓憑]]之妻[[息露]],《[[搜神記]]》載韓憑自殺,息露亦死,死前求合葬而不得。兩座墳墓上,忽然各長出一棵小樹,相攀相附,結成連理。
王偃的形象,[[秦]][[漢]]以後多有抹黑,如窮兵黷武、暴虐無道,《[[战国策]]》说他「剖傴之背,鍥朝涉之脛」,故後人稱“[[桀]]宋”。奪[[封丘]]舍人[[韓憑]]之妻[[息露]],《[[搜神記]]》載韓憑自殺,息露亦死,死前求合葬而不得。兩座墳墓上,忽然各長出一棵小樹,相攀相附,結成連理。


在《孟子·滕文公下》一节里,与其大约处于同一时代的孟子尊称其为“宋王”。
在《孟子·滕文公下》一节里,与其大约处于同一时代的孟子尊称其为“宋王”。

2018年11月22日 (四) 01:50的版本

宋王偃
統治前328年—前286年
安葬
年號
谥号
康、獻(皆大臣私諡)
政权宋國
父親一作宋剔成君
母親不明

宋康王(?—前286年),或稱宋王偃,又稱宋献王(《荀子·王霸篇》),宋國第三十五任國君,原名戴偃宋剔成君之弟,一作剔成君之子[1],史載戴偃堂堂一表,「面有神光,力能屈伸鐵鉤」。剔成二十七年(前329年)戴偃以武力取得宋國君主之位,宋剔成君逃至齊國。戴偃在第十一年(前318年)時,自立為王。史記稱「東伐齊,取五城。南敗楚,拓地三百餘里,西敗魏軍,取二城,滅山東省滕州市),有其地。」[2]號稱「五千乘之勁宋」。前312年,楚怀王背弃齐楚联盟。楚军景翠部驻于齐楚边境。匡章率齐、宋军攻魏,魏向秦求救。秦胜楚于丹阳,遂派兵救魏伐燕地。在张仪的操作下,宋康王与秦连衡,宋军撤退,秦军樗里疾部迅速进入宋军阵地,齐军防线一侧空虚,导致齐军在濮水一战中失利。匡章败逃。燕国复国。之后田盼齐宣王易余粮于宋[3]。前296年,匡章领五国伐秦,宋康王也率军参与[4]。到了前286年,宋國發生內亂[5],齊舉兵滅宋。宋王偃出亡,死在魏國的溫邑(今河南省溫縣)。

王偃的形象,在以後多有抹黑,如窮兵黷武、暴虐無道,《战国策》说他「剖傴之背,鍥朝涉之脛」,故後人稱“宋”。奪封丘舍人韓憑之妻息露,《搜神記》載韓憑自殺,息露亦死,死前求合葬而不得。兩座墳墓上,忽然各長出一棵小樹,相攀相附,結成連理。

在《孟子·滕文公下》一节里,与其大约处于同一时代的孟子尊称其为“宋王”。

参考文献

  1. ^ 史記·太史公自序》索隱引徐廣曰:「一云『偃』,宋剔成君生偃。」
  2. ^ 「伐齊」指的是前294年田甲挾持齊湣王,宋趁機攻取齊國的五城,並攻打田文的封邑「薛」。「敗楚」指的是前303年至前301年間齊、魏、韓三國聯手,攻擊楚國,宋趁楚國無力之時,攻取了楚國的淮北。「敗魏」指的是前317年,宋伐魏之役。
  3. ^ 《战国策·齐六·濮上之事》濮上之事,赘子死,章子走,盼子谓齐王曰:“不如易余粮于宋,宋王必说,梁氏不敢过宋伐齐。齐固弱,是以余粮收宋也。齐国复强,虽复责之宋,可;不偿,因以为辞而攻之,亦可。”
  4. ^ 《史记卷五·秦本纪第五》十一年,齐﹑韩﹑魏﹑赵﹑宋﹑中山五国共攻秦,至盐氏而还。秦与韩﹑魏河北及封陵以和。
  5. ^ 《戰國策·趙策四》李兌云「宋置太子以為王,下親其上而守堅……今太子走,諸善太子者皆有死心。若復攻之,其國必亂。而太子在外,此亦舉宋之時也。」此時宋國內部發生了權力鬥爭的問題,但不知情形如何。
前任:
宋剔成君
宋国君主
前328年—前286年
繼任:
無,宋康王為末任君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