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对维基百科的破坏: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Vanished user 1929210留言 | 贡献
via W+
Liangent留言 | 贡献
消歧义斯諾登爱德华·斯诺登,通过popups
第33行: 第33行:
* 2006至2007年,一名來自[[波蘭]][[羅茲]]的用戶不斷在[[波蘭語維基百科]]上在[[政治人物]]及和[[天主教]]有關的條目上加上[[陰莖]]和[[肛門]]的圖片。<ref>{{cite web|url=http://pl.wikinews.org/wiki/Wikipedia_blokuje_anonimowe_edycje_z_%C5%82%C3%B3dzkiej_Neostrady |title=2007-04-19: Wikipedia blokuje anonimowe edycje z łódzkiej Neostrady – Wikinews, wolne źródło informacji |publisher=Pl.wikinews.org |accessdate=2012-06-07}}</ref>
* 2006至2007年,一名來自[[波蘭]][[羅茲]]的用戶不斷在[[波蘭語維基百科]]上在[[政治人物]]及和[[天主教]]有關的條目上加上[[陰莖]]和[[肛門]]的圖片。<ref>{{cite web|url=http://pl.wikinews.org/wiki/Wikipedia_blokuje_anonimowe_edycje_z_%C5%82%C3%B3dzkiej_Neostrady |title=2007-04-19: Wikipedia blokuje anonimowe edycje z łódzkiej Neostrady – Wikinews, wolne źródło informacji |publisher=Pl.wikinews.org |accessdate=2012-06-07}}</ref>
* {{fact|高爾夫球手[[福兹·佐勒尔]]曾經控告一家[[邁阿密]]公司在维基百科上增加關於他的負面內容。|time=2016-07-01}}
* {{fact|高爾夫球手[[福兹·佐勒尔]]曾經控告一家[[邁阿密]]公司在维基百科上增加關於他的負面內容。|time=2016-07-01}}
* [[斯諾登]]在[[英語維基百科]]中的描述曾被修改為[[賣國賊]],IP地址顯示修改者來自[[美國參議院]]。<ref>{{cite news|title=斯諾登維基百科資料被改為賣國賊|url=http://news.wenweipo.com/2013/08/05/IN1308050039.htm|accessdate=2013-08-17|newspaper=文匯報|date=2013-08-05}}</ref><ref>{{cite news|title=美參議院疑竄改維基百科資料 史諾登成叛徒|url=http://newtalk.tw/news/2013/08/05/38886.html|accessdate=2013-08-17|date=2013-08-05}}</ref><ref>{{cite news|title=參院圖改維基資料 斯諾登被屈「賣國賊」|url=http://news.hkheadline.com/dailynews/content_in/2013/08/06/249077.asp|accessdate=2013-08-17|newspaper=頭條日報|date=2013-08-06}}</ref>
* [[爱德华·斯诺登|斯諾登]]在[[英語維基百科]]中的描述曾被修改為[[賣國賊]],IP地址顯示修改者來自[[美國參議院]]。<ref>{{cite news|title=斯諾登維基百科資料被改為賣國賊|url=http://news.wenweipo.com/2013/08/05/IN1308050039.htm|accessdate=2013-08-17|newspaper=文匯報|date=2013-08-05}}</ref><ref>{{cite news|title=美參議院疑竄改維基百科資料 史諾登成叛徒|url=http://newtalk.tw/news/2013/08/05/38886.html|accessdate=2013-08-17|date=2013-08-05}}</ref><ref>{{cite news|title=參院圖改維基資料 斯諾登被屈「賣國賊」|url=http://news.hkheadline.com/dailynews/content_in/2013/08/06/249077.asp|accessdate=2013-08-17|newspaper=頭條日報|date=2013-08-06}}</ref>


== 參考資料 ==
== 參考資料 ==

2017年4月28日 (五) 09:33的版本

维基百科的破坏的實例

網絡百科全書維基百科上,破壞是指一些惡意的破壞性行為,例如惡作劇或者添加侮辱性內容等。由於任何人都可以編輯維基百科,維基百科上經常出現破壞。[1]

大多數人為破壞往往是一時衝動的而寫下的無聊內容。頻繁的破壞目標包括熱門的文章或有爭議的話題和時事[2][3]。有時,知名人物會被虛報為已死亡[4]

破壞的預防和處理

维基百科採取了各種措施以預防和修復破壞。這些措施包括:

  • 歷史功能:维基百科中的條目設有歷史記錄,保留了條目之前的所有版本,以便恢復文章到破壞發生之前的最後一個版本。這種恢復功能被稱為「回退」破壞[2][5]。大多數破壞都能被迅速回退[6]。通過以下幾種方式可以發現破壞行為:
    • 機器人:在很多情況下,破壞行為可以被機器人自動檢測出來並進行處理。破壞者會在無人干預的情況下被警告。
    • 最新更改巡查:維基百科有一個特殊的頁面,列出了所有最近更改。有些編者會監視這一頁面,以便從速修復破壞。[7]
    • 監視列表:已註冊用戶可以通過「監視列表」功能關注頁面的建立和修改,也可以用於監視對頁面的破壞行為。
    • 偶然發現:讀者如果恰好遇到破壞,也可以直接處理破壞。2008年的一份報告指出,這種「偶然發現」的稀少表明了其他破壞清理方法的功效。[7]
  • 頁面保護:部分頁面會被鎖定,只允許確認用戶進行編輯,在部分情況下會只允許管理員進行編輯[2][8]。「半保護」條目只允許被稱為「自動確認用戶」的用戶進行編輯。在中文維基百科,「自動確認用戶」需要註冊至少7天並做出至少50筆編輯。「全保護」條目只允許管理員進行編輯。保護通常在一個或多個編者在特別的頁面提出請求之後由管理員按照維基百科的保護方針來進行。
  • 封禁用戶:有些情況下,持續進行破壞的用戶會被封禁一段時間甚至永久封禁以阻止其進行編輯[2]。封禁破壞者不是出於懲罰,而是出於防止進一步破壞[9]
  • 「防濫用過濾器」擴展:通過正規表達式來檢測常見的破壞內容[10]

在被封禁之前,編輯者通常會被警告。維基百科使用四個層次的警告,這些警告分別是:[11]

  1. 第一層次的警告假設編者出於善意,以一種比較輕和的語氣來警告用戶;
  2. 第二層次的警告不再假設編者出於善意,屬於事實上的警告;
  3. 第三層次的警告假設編者出於惡意,並警告用戶如果繼續破壞會招致封禁;
  4. 第四層次的警告是最後警告,表示繼續破壞會被立刻封禁。
  5. 在此之後,其他用戶也可能會發出其他警告。實際上只有管理員能夠進行封禁。

2005年,有人在英文維基百科中建立约翰·席根塔勒的條目,並称其与美国前总统约翰·肯尼迪及其弟罗伯特·肯尼迪之死有关。约翰·席根塔勒批評維基百科未能發現和更正錯誤而且允許匿名用戶進行編輯。之後英文維基百科為防止破壞,開始要求只有已註冊用戶才能建立新條目。[12]

英文維基百科在一些條目尤其是在世人物條目中要求編輯內容被審核並被確認不屬於破壞之後才能通過。在一些情況下還要求檢查是否提供了精確的來源。[13][14]

著名破坏

參考資料

  1. ^ Wikipedia tightens online rules. BBC News. 6 December 2005. 
  2. ^ 2.0 2.1 2.2 2.3 Kleeman, Jenny. Wikipedia fights vandalism. New Zealand Herald. 2 April 2007. 
  3. ^ Martin, Lorna. Wikipedia fights off cyber vandals. The Guardian (London). 18 June 2006. 
  4. ^ Vandals prompt Wikipedia to ponder editing changes. ABC News. 28 January 2009 [26 November 2011]. 
  5. ^ Wikipedia the Missing Manual.. Sebastopol: O'Reilly Media, Inc. 2008. ISBN 9780596553777. 
  6. ^ Hicks, Jesse. This machine kills trolls. The Verge. [18 February 2014]. 
  7. ^ 7.0 7.1 Broughton, John. Wikipedia: the missing manual. 2008: 122. ISBN 0-596-51516-2. 
  8. ^ Wiki任改唔嬲 錯處隨時有. 蘋果日報. 2013-08-09 [2013-08-17]. 
  9. ^ Broughton, John. Wikipedia: the missing manual. 2008: 134. ISBN 0-596-51516-2. 
  10. ^ Wikipedia:Abuse filter
  11. ^ Broughton, John. Wikipedia: the missing manual. 2008: 130–31. ISBN 0-596-51516-2. 
  12. ^ Wikipedia tightens editorial rules after complaint – 06 December 2005. New Scientist. [2012-06-07]. 
  13. ^ Wikipedia Tests Approval System to Reduce Page Vandalism. Maximum PC. 19 July 2008 [2012-06-07]. 
  14. ^ Wikipedia plans to enforce new editing policy to thwart vandals – eBrandz Search Marketing & Technology News. News.ebrandz.com. 27 August 2009 [2012-06-07]. 
  15. ^ Seigenthaler, John. A false Wikipedia 'biography'. USA Today. 2005-11-29 [2013-10-27]. 
  16. ^ The State of the News Media 2006. The Project for Excellence in Journalism. 2009-09-14. 
  17. ^ Rolling Stone prints story based on Wikipedia vandalism – Wikinews, the free news source. En.wikinews.org. [2012-06-07]. 
  18. ^ 2007-04-19: Wikipedia blokuje anonimowe edycje z łódzkiej Neostrady – Wikinews, wolne źródło informacji. Pl.wikinews.org. [2012-06-07]. 
  19. ^ 斯諾登維基百科資料被改為賣國賊. 文匯報. 2013-08-05 [2013-08-17]. 
  20. ^ 美參議院疑竄改維基百科資料 史諾登成叛徒. 2013-08-05 [2013-08-17]. 
  21. ^ 參院圖改維基資料 斯諾登被屈「賣國賊」. 頭條日報. 2013-08-06 [2013-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