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工廠: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Makecat留言 | 贡献
取消Makecat对话)的编辑;更改回MerlIwBot的最后一个版本
TjBot留言 | 贡献
r2.7.2) (机器人添加:lv:Rūpnīca
第93行: 第93行:
[[kk:Фабрика]]
[[kk:Фабрика]]
[[ko:공장]]
[[ko:공장]]
[[lv:Rūpnīca]]
[[my:စက်ရုံ]]
[[my:စက်ရုံ]]
[[mzn:کارخنه]]
[[mzn:کارخنه]]

2012年10月12日 (五) 02:08的版本

典型的工廠
一般工廠的內景
阿道夫·馮·門采爾所畫工業革命初期的工廠油畫
一所座落於香港的多層工廠

工廠,又稱製造廠,是一所用以生產貨物的大型工業樓宇。大部分工廠皆設有以大型機器或設備構成的生產線

早期的工廠

中國

普遍相信古代中国首先出现工厂。据《周礼》记载官营和民营的作坊、工场、小型工厂在周朝(771-221 BC)就出现了。到宋代(960-1279 AD),商品流通进一步发展,甚至出现了世界最早的纸币。为适应商品市场的需要,出现了更多的民营小型工厂,如瓷器冶炼造纸印刷造船等专业工厂。而宋朝官方也官营的兵器工厂,如北宋初期的弓弩院造箭院各有工匠一千多人。

阿拉伯

歐洲

歐洲史上雖然在古羅馬時代已經出現類似工廠的組織,但是真正出現工廠這個英文單词的时间是西元1104年,地点是意大利威尼斯造船廠。工廠出現的時間比工業革命早上了數百年。在造船廠中船隻以裝配線的形式在生產線上由組件裝嵌而成。一隻船需用約一天建造,而工廠全盛時期曾有超過 16,000 名員工。

英國伯明翰蘇豪製造廠 (Soho Manufactory) (17611990年) 則被公認為全球首座現代工廠。

工廠發展

最初的工廠 (例如在18世紀建於英國殖民地的工廠) 並沒有大型的自動化機器。那時的工廠純粹是讓一大群從事手工業 (如紡織業)的工人聚集起來,一起進行生產。這種做法令工序易於管理,而原料也能更有效地分配。

直到動力織布機和蒸汽機等機械發明後,開始出現以機器生產的工廠。機械和可替換的零件使生產較有效率和減少廢品。工厂的大量出现,是工业革命的特征。

亨利·福特20世紀初創立了流水線生產模式,使工廠的發展又向前邁進了一步。這種模式的特點是每組工人只負責某產品生產的一項工序。它大大地減低了生產成本,且為後來的消費時代奠下了基礎。

20世紀中後期,兩項新的技術為工廠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出路:

  • 先進統計學原理及方法來達成產品的品質管理。該技術進一步提高了生產的成本效率以及產品質量,此理論最先由美國人愛德華茲·戴明提出,但是並未在本國受到重視,而是在他協助重建的日本開始推行,日本戰後重建的成功經驗讓世界各國開始重視此理論的運用,並引導出成本-效果比較研究這門學問。
  • 1970年代後機器人的廣泛使用。電腦控制的機械能快捷且準確地執行一些簡單的工序,有效減低人為錯誤帶來的影響,除此之外機器可全天候運作更加強了工廠生產效率以及勞工成本。

一些人推測未來的工廠將包括快速成型技術納米科技甚至是地球軌道上之零重力設施。

工廠選址

大眾運輸普及之前,工廠需要設置於工人密集之處。故早期的工廠多設於城市之中,甚至有隨著工廠建設而產生城市發展的事。工廠之間亦傾向於互相集結──很多時候一所工廠的成品或廢物能成為另一所工廠的原料

後來,運河鐵路等運輸網絡隨著工廠的繁榮而不斷擴大,工廠亦開始建於就近廉價能源原料市場之地。運輸網絡完善也是工廠選址的考量之一:曾有工廠建於四野無人但交通連接方便之地,結果成功發展並獲得豐厚利潤。

由於工廠一般會產生污染,近年很多工廠都改建於經專門規劃的市郊地區,工人則於住宅區及工廠之間通勤

全球化使工廠選址更具彈性。一些發展中國家 (如中國) 便成立經濟特區,在區內發展工廠設施以振興工業。外判等理念亦使在極少工業化的地區開設工廠變得更為可行。


工廠管理

工廠的生產過程對管理技術的需求非常高,使很多管理理論產生出來。一般而言,工廠管理涉及將低、中、高技術工人以及主管、經理等人士作分級管理。

參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