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李若拙: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第12行: 第12行:
李若拙为李光赞之子。李光赞曾任[[贝州]]和[[济州]]观察判官。李若拙也因[[恩荫]]被授予太庙斋郎,又举拔萃,被授予大名府户曹参军,居于[[符彦卿]]幕下。[[建隆]]元年举[[进士]],李若拙受到主考官[[王祐]]的赏识而中第,被授予[[密州]]防御推官。又参加[[制科|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考试,受到[[宋太祖]]嘉奖,授著作佐郎。依照惯例,通过制科者本应当被授予拾遗、补阙之类的官职。李若拙认为自己未受公正对待,于是上书朝廷。这一举动令宋太祖厌恶。李若拙反被贬出京,任[[商州]]坑冶。后升任太子左讚善大夫,因其父名有“讚”字,他上书请辞,未获准许。{{reftag|1=《宋史·卷307》:“李若拙,字藏用……辭,不許。”}}
李若拙为李光赞之子。李光赞曾任[[贝州]]和[[济州]]观察判官。李若拙也因[[恩荫]]被授予太庙斋郎,又举拔萃,被授予大名府户曹参军,居于[[符彦卿]]幕下。[[建隆]]元年举[[进士]],李若拙受到主考官[[王祐]]的赏识而中第,被授予[[密州]]防御推官。又参加[[制科|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考试,受到[[宋太祖]]嘉奖,授著作佐郎。依照惯例,通过制科者本应当被授予拾遗、补阙之类的官职。李若拙认为自己未受公正对待,于是上书朝廷。这一举动令宋太祖厌恶。李若拙反被贬出京,任[[商州]]坑冶。后升任太子左讚善大夫,因其父名有“讚”字,他上书请辞,未获准许。{{reftag|1=《宋史·卷307》:“李若拙,字藏用……辭,不許。”}}


[[太平兴国]]二年(977年)任[[乾州]][[知州]]。当时[[李飞雄]]诈称使者,伪造诏令,接连逮捕了朝廷派往[[秦州]]的官吏,欲占据秦州城发动叛乱。但不久即被[[刘文裕]]和[[田仁朗]]合谋擒获。李飞雄被[[灭族]]。{{reftag|1=《宋史·卷463》:“有李飞雄者……夷飞雄家。”}}因李飞雄父名为李若愚,[[宋太宗]]怀疑他与李若拙有兄弟关系,当即令[[卢令珣]]将李若拙逮捕入狱。经核实两家没有亲缘关系,在叛乱一事上亦没有往来,但李若拙仍被削籍贬往[[海南]]。[[太平兴国]]三年,李若拙被起用为卫尉寺丞,差[[陇州]]知州。{{reftag|1=《宋史·卷307》:“太平興國二年,知乾州……起授衛尉寺丞、知隴州。”}}
[[太平兴国]]二年(977年)任[[乾州]][[知州]]。当时[[李飞雄]]诈称使者,伪造诏令,接连逮捕了朝廷派往[[秦州]]的官吏,欲占据秦州城发动叛乱。但不久即被[[刘文裕]]和[[田仁朗]]合谋擒获。李飞雄被[[灭族]]。{{reftag|1=《宋史·卷463》:“有李飞雄者……夷飞雄家。”}}因李飞雄父名为李若愚,[[宋太宗]]怀疑他与李若拙有兄弟关系,当即令[[卢令珣]]将李若拙逮捕入狱。经核实两家没有亲缘关系,在叛乱一事上亦没有往来,但李若拙仍被削籍贬往[[沙门岛]]。{{reftag|1=《續資治通鑑長編·卷19》:“先是,李飛雄敗……丁酉,削籍流沙門島。”}}[[太平兴国]]三年,李若拙被起用为卫尉寺丞,差[[陇州]]知州。{{reftag|1=《宋史·卷307》:“太平興國二年,知乾州……起授衛尉寺丞、知隴州。”}}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李若拙官复原职。因政绩卓著而被破格提拔为[[监察御史]],接替[[宋偓]]担任[[泰州]]通判。不久,李若拙受到御史中丞[[滕中正]]举荐,回到御史台任御史。尔后又改任右补阙。各[[藩王]]来朝时,李若拙向他们称颂皇帝的恩德,被赐予绯服和金鱼袋,兼任河东转运使和[[云州]]、[[应州]]等八州知州。李若拙曾上书论边地之事,受到[[宋太宗]]的嘉奖。又兼管水陆发运司。{{reftag|1=《宋史·卷307》:“四年,複舊官……又同掌水陸發運司。”}}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李若拙官复原职。因政绩卓著而被破格提拔为[[监察御史]],接替[[宋偓]]担任[[泰州]]通判。不久,李若拙受到御史中丞[[滕中正]]举荐,回到御史台任御史。尔后又改任右补阙。各[[藩王]]来朝时,李若拙向他们称颂皇帝的恩德,被赐予绯服和金鱼袋,兼任河东转运使和[[云州]]、[[应州]]等八州知州。李若拙曾上书论边地之事,受到[[宋太宗]]的嘉奖。又兼管水陆发运司。{{reftag|1=《宋史·卷307》:“四年,複舊官……又同掌水陸發運司。”}}
第18行: 第18行:
[[雍熙]]三年(986年),李若拙以佐补阙、[[秘书监]]的身份,同國子監博士[[李覺]]出使[[南越]]。南越君[[黎桓]]骄横跋扈,并没有以恰当的礼节对待李若拙这位使臣。李若拙派属下责令其整改。每日宴会时,黎桓将各色珍宝陈列于李若拙面前,李若拙看都不看。李若拙返回时,收下了南越应缴纳的岁币,并带回了先前被南越扣押的宋朝使者。除此之外,分文不取。{{reftag|1=《大越史記全書·本紀卷之一》:“冬十月,宋遣佐補闕李若拙……示其富饒。”}}{{reftag|1=《續資治通鑑·卷13》:“命左補闕京兆李若拙……命左補闕京兆李若拙。”}}[[宋太宗]]称其不辱使命,将他提拔为[[起居舍人]],任盐铁判官。{{reftag|1=《宋史·卷307》:“雍熙三年……遷起居舍人,充鹽鐵判官。”}}
[[雍熙]]三年(986年),李若拙以佐补阙、[[秘书监]]的身份,同國子監博士[[李覺]]出使[[南越]]。南越君[[黎桓]]骄横跋扈,并没有以恰当的礼节对待李若拙这位使臣。李若拙派属下责令其整改。每日宴会时,黎桓将各色珍宝陈列于李若拙面前,李若拙看都不看。李若拙返回时,收下了南越应缴纳的岁币,并带回了先前被南越扣押的宋朝使者。除此之外,分文不取。{{reftag|1=《大越史記全書·本紀卷之一》:“冬十月,宋遣佐補闕李若拙……示其富饒。”}}{{reftag|1=《續資治通鑑·卷13》:“命左補闕京兆李若拙……命左補闕京兆李若拙。”}}[[宋太宗]]称其不辱使命,将他提拔为[[起居舍人]],任盐铁判官。{{reftag|1=《宋史·卷307》:“雍熙三年……遷起居舍人,充鹽鐵判官。”}}


[[淳化]]二年(991年),李若拙出任两[[浙]]转运使。尔后[[契丹]]侵犯边境,李若拙任职方员外郎,差河北转运使,赐金紫服。[[淳化]]五年(994年),加职直昭文馆,升官主客郎中,差江南转运使。宰相却认为李若拙虽然体魄健壮,崇尚气节且有才干,但处事不够果断,难以胜任要职。于是上书将其贬为[[泾州]]知州。[[至道]]二年(996年),[[黎桓]]再度犯边。朝廷派李若拙出使南越,令其臣服。{{reftag|1=《宋史·卷307》:“淳化二年……至,則桓複稟命。”}}
[[淳化]]二年(991年),李若拙出任两[[浙]]转运使。尔后[[契丹]]侵犯边境,李若拙任职方员外郎,差河北转运使,赐金紫服。[[淳化]]五年(994年),加职直昭文馆,升官主客郎中,差江南转运使。宰相却认为李若拙虽然体魄健壮,崇尚气节且有才干,但处事不够果断,难以胜任要职。于是上书将其贬为[[泾州]]知州。[[至道]]二年(996年),[[黎桓]]再度犯边。朝廷派李若拙出使南越,令其臣服。{{reftag|1=《太平治迹統類》:“七月朝廷遣李若拙以詔書國信玉帶賜亘……因北望稱謝。”}}{{reftag|1=《宋史·卷307》:“淳化二年……至,則桓複稟命。”}}


[[宋真宗|真宗]]即位后,李若拙上书自陈,被真宗召见,进秩金部郎中,召试学士院。后改官兵部郎中,职史馆修撰{{reftag|1=《麟臺故事·卷3》:“至道三年……因以為兵部郎中史館修撰”}};又升任[[知制诰]]。[[咸平]]元年(998年),任同知贡举,因病而改为右谏议大夫。宋真宗北巡时,判留司御史台。[[咸平]]二年(999年),任升、贝二州知州,处理边事。[[咸平]]四年(1001年),李若拙去世。{{reftag|1=《宋史·卷307》:“使還,真宗嗣位……卒,年五十八。”}}
[[宋真宗|真宗]]即位后,李若拙上书自陈,被真宗召见,进秩金部郎中,召试学士院。后改官兵部郎中,职史馆修撰{{reftag|1=《麟臺故事·卷3》:“至道三年……因以為兵部郎中史館修撰”}};又升任[[知制诰]]。[[咸平]]元年(998年),任同知贡举,因病而改为右谏议大夫。宋真宗北巡时,判留司御史台。[[咸平]]二年(999年),任升、贝二州知州,处理边事。[[咸平]]四年(1001年),李若拙去世。{{reftag|1=《宋史·卷307》:“使還,真宗嗣位……卒,年五十八。”}}

2015年1月30日 (五) 15:23的版本

李若拙(943年 - 1001年),字藏用,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北宋初年政治人物。

生平

李若拙为李光赞之子。李光赞曾任贝州济州观察判官。李若拙也因恩荫被授予太庙斋郎,又举拔萃,被授予大名府户曹参军,居于符彦卿幕下。建隆元年举进士,李若拙受到主考官王祐的赏识而中第,被授予密州防御推官。又参加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考试,受到宋太祖嘉奖,授著作佐郎。依照惯例,通过制科者本应当被授予拾遗、补阙之类的官职。李若拙认为自己未受公正对待,于是上书朝廷。这一举动令宋太祖厌恶。李若拙反被贬出京,任商州坑冶。后升任太子左讚善大夫,因其父名有“讚”字,他上书请辞,未获准许。[參 1]

太平兴国二年(977年)任乾州知州。当时李飞雄诈称使者,伪造诏令,接连逮捕了朝廷派往秦州的官吏,欲占据秦州城发动叛乱。但不久即被刘文裕田仁朗合谋擒获。李飞雄被灭族[參 2]因李飞雄父名为李若愚,宋太宗怀疑他与李若拙有兄弟关系,当即令卢令珣将李若拙逮捕入狱。经核实两家没有亲缘关系,在叛乱一事上亦没有往来,但李若拙仍被削籍贬往沙门岛[參 3]太平兴国三年,李若拙被起用为卫尉寺丞,差陇州知州。[參 4]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李若拙官复原职。因政绩卓著而被破格提拔为监察御史,接替宋偓担任泰州通判。不久,李若拙受到御史中丞滕中正举荐,回到御史台任御史。尔后又改任右补阙。各藩王来朝时,李若拙向他们称颂皇帝的恩德,被赐予绯服和金鱼袋,兼任河东转运使和云州应州等八州知州。李若拙曾上书论边地之事,受到宋太宗的嘉奖。又兼管水陆发运司。[參 5]

雍熙三年(986年),李若拙以佐补阙、秘书监的身份,同國子監博士李覺出使南越。南越君黎桓骄横跋扈,并没有以恰当的礼节对待李若拙这位使臣。李若拙派属下责令其整改。每日宴会时,黎桓将各色珍宝陈列于李若拙面前,李若拙看都不看。李若拙返回时,收下了南越应缴纳的岁币,并带回了先前被南越扣押的宋朝使者。除此之外,分文不取。[參 6][參 7]宋太宗称其不辱使命,将他提拔为起居舍人,任盐铁判官。[參 8]

淳化二年(991年),李若拙出任两转运使。尔后契丹侵犯边境,李若拙任职方员外郎,差河北转运使,赐金紫服。淳化五年(994年),加职直昭文馆,升官主客郎中,差江南转运使。宰相却认为李若拙虽然体魄健壮,崇尚气节且有才干,但处事不够果断,难以胜任要职。于是上书将其贬为泾州知州。至道二年(996年),黎桓再度犯边。朝廷派李若拙出使南越,令其臣服。[參 9][參 10]

真宗即位后,李若拙上书自陈,被真宗召见,进秩金部郎中,召试学士院。后改官兵部郎中,职史馆修撰[參 11];又升任知制诰咸平元年(998年),任同知贡举,因病而改为右谏议大夫。宋真宗北巡时,判留司御史台。咸平二年(999年),任升、贝二州知州,处理边事。咸平四年(1001年),李若拙去世。[參 12]

参考文献

  1. ^ 《宋史·卷307》:“李若拙,字藏用……辭,不許。”
  2. ^ 《宋史·卷463》:“有李飞雄者……夷飞雄家。”
  3. ^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19》:“先是,李飛雄敗……丁酉,削籍流沙門島。”
  4. ^ 《宋史·卷307》:“太平興國二年,知乾州……起授衛尉寺丞、知隴州。”
  5. ^ 《宋史·卷307》:“四年,複舊官……又同掌水陸發運司。”
  6. ^ 《大越史記全書·本紀卷之一》:“冬十月,宋遣佐補闕李若拙……示其富饒。”
  7. ^ 《續資治通鑑·卷13》:“命左補闕京兆李若拙……命左補闕京兆李若拙。”
  8. ^ 《宋史·卷307》:“雍熙三年……遷起居舍人,充鹽鐵判官。”
  9. ^ 《太平治迹統類》:“七月朝廷遣李若拙以詔書國信玉帶賜亘……因北望稱謝。”
  10. ^ 《宋史·卷307》:“淳化二年……至,則桓複稟命。”
  11. ^ 《麟臺故事·卷3》:“至道三年……因以為兵部郎中史館修撰”
  12. ^ 《宋史·卷307》:“使還,真宗嗣位……卒,年五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