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隱帶: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TXiKiBoT留言 | 贡献
機器人 新增: ja:銀河面吸収帯
內容擴充
第1行: 第1行:
[[File:Milky Way infrared.jpg|right|thumb|333px|銀河系為區域性的觀測者創造了隱匿帶]]

'''隱匿帶'''(Zone of Avoidance) 是天空中被我們自己的[[星系]],也就是[[銀河系]]遮蔽而看不見的區域。
'''隱匿帶'''(Zone of Avoidance) 是天空中被我們自己的[[星系]],也就是[[銀河系]]遮蔽而看不見的區域。



2009年5月17日 (日) 13:51的版本

銀河系為區域性的觀測者創造了隱匿帶

隱匿帶(Zone of Avoidance) 是天空中被我們自己的星系,也就是銀河系遮蔽而看不見的區域。

在銀河系的盤面(銀河平面)有許多的塵埃和恆星,在可見光的範圍中,阻礙了我們對天空中大約20%區域的觀測。結果是,光學的星系編目在銀河平面這一區域是殘缺不全的。這個殘缺不全的區域就稱為隱匿區:其他星系似乎都逃離了這一區域(正確的說,這只是一種選擇性的結果)。長久以來,研究星系的天文學家都刻意避開這一區域,因為在其他的天區中可以很容易的觀察到星系並進行研究。

近幾年來,許多計畫都在研究隱匿帶,以試圖縮小這個區域和其他地區在認知上的差距。在銀河系中的恆星和塵埃,在光學的波長上的消光,造成了重大的混淆,但在更長的波長上造成的消光並不明顯,例如紅外線,而在無線電的波長上,銀河系幾乎是透明的。在紅外線的巡天,像IRAS2MASS,已經給了我們更完整的星系在天空中的分布圖。實際上,有兩個巨大的鄰近星系馬菲 1馬菲 2已經在1968年被保羅·馬菲紅外線觀測在隱匿帶中發現。但即使如此,目前仍有10%的天空因為銀河系內恆星的遮蔽而難以觀測隱藏在其後的星系。

以無線電波檢視隱匿帶的計畫,特別是針對來自中性氫原子(天文學上稱為HI的區間)自旋跳動產生的21公分波長的輻射觀測,已經發現許多在紅外線下看不見的星系。例如, Dwingeloo 1Dwingeloo 2 就是以HI輻射偵測到的星系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