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電子煙: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RedBot留言 | 贡献
r2.5.2) (機器人 修改: da:Elektronisk cigaret
第39行: 第39行:
電子煙生產商將電子煙包裝成戒煙產品,在使用時,煙鹼被霧化而直接吸收,不用燃點,因此電子煙沒有[[香煙]]中的[[焦油]]和其他有害成分,生產商也認為電子菸沒有瀰漫或繚繞的[[二手煙]];然而使用電子菸的[[尼古丁]]吸入可能更高<ref>[http://hk.news.yahoo.com/article/090304/4/azmz.html 香港買賣尼古丁電子煙可囚兩年]</ref>。目前並無公認的臨床報告能說明電子煙的長期影響。<ref>{{cite web|last=McLean|first=Mike|title=A New Potential Market Lights Up|url=http://web.ebscohost.com/ehost/pdfviewer/pdfviewer?vid=12&hid=15&sid=04abb330-3b66-41fb-ac8c-ff980302503b%40sessionmgr13|accessdate=04 26 2010}}</ref>
電子煙生產商將電子煙包裝成戒煙產品,在使用時,煙鹼被霧化而直接吸收,不用燃點,因此電子煙沒有[[香煙]]中的[[焦油]]和其他有害成分,生產商也認為電子菸沒有瀰漫或繚繞的[[二手煙]];然而使用電子菸的[[尼古丁]]吸入可能更高<ref>[http://hk.news.yahoo.com/article/090304/4/azmz.html 香港買賣尼古丁電子煙可囚兩年]</ref>。目前並無公認的臨床報告能說明電子煙的長期影響。<ref>{{cite web|last=McLean|first=Mike|title=A New Potential Market Lights Up|url=http://web.ebscohost.com/ehost/pdfviewer/pdfviewer?vid=12&hid=15&sid=04abb330-3b66-41fb-ac8c-ff980302503b%40sessionmgr13|accessdate=04 26 2010}}</ref>


===美国食品及药品监管局===
在2009年5月,美国食品及药品监管局(FDA)属下的药理测试<!--Pharmaceutical analysis-->部门为两个美国电子烟生产商(NJoy 和 Smoking Everywhere)旗下的十九款电子烟的成分进行了测试<ref name="Zezima">{{Cite news|last=Zezima|first=Katie|title= Analysis Finds Toxic Substances in Electronic Cigarettes|url= http://www.nytimes.com/2009/07/23/health/policy/23fda.html |accessdate=04 26 2010 | work=The New York Times | date=23 July 2009}}</ref>,发现其中一款由 Smoking Everywhere 生产的电子烟中含有[[二甘醇]]<ref name="Zezima" />。除此之外,其中一个生产商的两款电子烟和另外一个生产商全部的电子烟样本都含有致癌物质[[亚硝胺]]。该研究亦发现电子烟实际尼古丁含量未必与标示的含量相符。<ref name="Zezima" />测试中几个声称无尼古丁含量的样本被发现含有微量尼古丁。<ref name="Zezima" />使用这些电子烟时所摄取的尼古丁剂量起伏不定亦引起了关注。在同年七月,FDA发出了新闻稿,当中提及FDA并不建议大众使用电子烟以及重申对电子烟可能会被销售给年轻人而且包装上亦欠缺健康警告的忧虑。<ref>{{cite web|url=http://www.fda.gov/NewsEvents/Newsroom/PressAnnouncements/ucm173222.htm|author=FDA|title=FDA and Public Health Experts Warn About Electronic Cigarettes|publisher=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US)|date=22 July 2009|accessdate=22 July 2009}}</ref>


====疑慮====
====疑慮====
{{Unreferenced |time=2011-07-19T06:15:05+00:00 }}
{{Unreferenced |time=2011-07-19T06:15:05+00:00 }}
#電子菸煙彈的尼古丁可能更高,也就是說吸一口電子煙吸入的尼古丁可能比吸一口香煙多,甚至有些產品'''有吸入致死劑量的尼古丁的風險'''。(確實有原理類似電子菸的戒菸藥品,但戒菸藥品在控制尼古丁含量方面令人信任)
#電子菸煙彈的尼古丁可能更高,也就是說吸一口電子煙吸入的尼古丁可能比吸一口香煙多,甚至有些產品'''有吸入致死劑量的尼古丁的風險'''。(確實有原理類似電子菸的戒菸藥品,但戒菸藥品在控制尼古丁含量方面令人信任)
#電子菸雖然號稱除尼古丁外不含其他有害物質,但{{Fact|美國FDA指出許多電子菸含有其他有害物質,也有研究認為電子菸是一種有害但比傳統香菸好的產品。|time=2011-09-04}}
#電子菸雖然號稱除尼古丁外不含其他有害物質,但美國FDA指出許多電子菸含有其他有害物質,{{Fact|也有研究認為電子菸是一種有害但比傳統香菸好的產品。|time=2011-09-04}}
#吸電子菸會吐出白霧,這是否無害?阿根廷就認為電子菸仍會製造二手菸害,因此全面禁止。
#吸電子菸會吐出白霧,這是否無害?阿根廷就認為電子菸仍會製造二手菸害,因此全面禁止。
#電子菸可以作為吸[[大麻]]的工具。只是另外一個爭議就是,只要不經過燃燒,大麻的傷害可能比尼古丁少;也就是說大麻是毒品但菸草不是的觀點已經被一些醫學研究否定。
#電子菸可以作為吸[[大麻]]的工具。只是另外一個爭議就是,只要不經過燃燒,大麻的傷害可能比尼古丁少;也就是說大麻是毒品但菸草不是的觀點已經被一些醫學研究否定。
#對二手菸害的厭惡阻止許多人吸菸,沒有二手菸害、又號稱除尼古丁外無有害物質的電子菸,可能會讓青少年較無厭惡及恐懼,反而增加吸菸率。
#對二手菸害的厭惡阻止許多人吸菸,沒有二手菸害、又號稱除尼古丁外無有害物質的電子菸,可能會讓青少年較無厭惡及恐懼,反而增加吸菸率。

=====美国食品及药品监管局的檢測=====
在2009年5月,美国食品及药品监管局(FDA)属下的药理测试<!--Pharmaceutical analysis-->部门为两个美国电子烟生产商(NJoy 和 Smoking Everywhere)旗下的十九款电子烟的成分进行了测试<ref name="Zezima">{{Cite news|last=Zezima|first=Katie|title= Analysis Finds Toxic Substances in Electronic Cigarettes|url= http://www.nytimes.com/2009/07/23/health/policy/23fda.html |accessdate=04 26 2010 | work=The New York Times | date=23 July 2009}}</ref>,发现其中一款由 Smoking Everywhere 生产的电子烟中含有[[二甘醇]]<ref name="Zezima" />。除此之外,其中一个生产商的两款电子烟和另外一个生产商全部的电子烟样本都含有致癌物质[[亚硝胺]]。该研究亦发现电子烟实际尼古丁含量未必与标示的含量相符。<ref name="Zezima" />测试中几个声称无尼古丁含量的样本被发现含有微量尼古丁。<ref name="Zezima" />使用这些电子烟时所摄取的尼古丁剂量起伏不定亦引起了关注。在同年七月,FDA发出了新闻稿,当中提及FDA并不建议大众使用电子烟以及重申对电子烟可能会被销售给年轻人而且包装上亦欠缺健康警告的忧虑。<ref>{{cite web|url=http://www.fda.gov/NewsEvents/Newsroom/PressAnnouncements/ucm173222.htm|author=FDA|title=FDA and Public Health Experts Warn About Electronic Cigarettes|publisher=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US)|date=22 July 2009|accessdate=22 July 2009}}</ref>


== 参考资料 ==
== 参考资料 ==

2011年10月19日 (三) 02:27的版本

電子煙是由鋰電池霧化器煙彈所組成的仿香煙裝置,透過霧化器將含有尼古丁成份的液體打成霧氣,直接吸入,驟眼看猶如吸煙,但過程不需燃點,被認為沒有二手菸害、沒有殘留煙味。

2003年由北京中醫師韓力取得發明專利,翌年正式在中國銷售,隨著國外的反吸煙運動普及,電子煙亦從中國流入歐美各國。在中國,一根電子煙價錢由早年數百元人民幣一根,到2010年已回落至10至30元。

電子煙的銷售商將電子煙包裝成無公害的戒煙產品或香菸替代品,但由於電子煙一直缺乏有系統的臨床實驗數據支持,各國政府亦有不同監管。其中有部分國家以電子煙的煙液含尼古丁成份而全面禁止使用,有些國家則認為電子菸仍會製造二手菸而禁用,有些則把電子菸定位成藥品,亦有國家對購買者有年齡限制,而隨著電子煙的流行,美國部分州份亦考慮應否立法禁止在室內抽電子煙。

原理

電子煙一般由鋰電池霧化器煙彈三部分組成。其中煙彈在中國約售0.5至1元一個,約相當於10至15根烟的份量,煙膽以1,2-丙二醇作為主要調和劑,加入尼古丁及其他香味成份。霧化器則利用超聲波,把煙膽中的煙液打成霧氣,原理跟中國盤景界所用的水霧效果器相似。大部分電子煙霧化器均藏有氣流传感器,感應到有吸入氣流時,電子煙就能自動啟動,產生煙霧。霧化器跟煙膽一樣,均有使用壽命限制。

戒烟原理

电子烟的戒烟原理與許多戒煙產品類似,就是逐步降低尼古丁的吸收量,逐步使用含尼古丁(从高到低)的烟液,最后到含尼古丁浓度为0的烟液,取代普通烟解瘾,从而让人逐步摆脱对尼古丁的身体依赖,实现戒烟。简称为:“尼古丁替代疗法”。现在市场号称可以戒烟的产品很多,但实际上电子烟本身就不能100%戒烟的,戒烟更多是靠个人意志力。不过电子烟还是可以减轻戒烟过程中的一些痛苦的。

與尼古丁替代療法的不同

特性 含尼古丁戒菸藥物 電子菸
尼古丁含量 因為是藥物,生產管理都必須符合藥物的高標準,產品誤差極低,尼古丁含量非常可靠。 因為尚未納入管理,目前還沒有保障、可能吸入致死劑量的尼古丁。
其他成分 除尼古丁外不含有毒成分,可以確定使用者僅受尼古丁危害。 許多電子菸被主管機關驗出含有尼古丁以外的有毒成分,但整體危害還是很可能比香菸低。
二手菸 可以在禁菸區使用。 一些研究認為電子菸還是有二手菸。
法律規範 所有國家都視為合法藥品,禁止口香糖的新加坡甚至允許尼古丁口香糖。 一些國家認定非法,一些國家認定是必須符合藥物標準才能當成戒菸藥品販售。

健康爭議

電子煙生產商將電子煙包裝成戒煙產品,在使用時,煙鹼被霧化而直接吸收,不用燃點,因此電子煙沒有香煙中的焦油和其他有害成分,生產商也認為電子菸沒有瀰漫或繚繞的二手煙;然而使用電子菸的尼古丁吸入可能更高[1]。目前並無公認的臨床報告能說明電子煙的長期影響。[2]


疑慮

  1. 電子菸煙彈的尼古丁可能更高,也就是說吸一口電子煙吸入的尼古丁可能比吸一口香煙多,甚至有些產品有吸入致死劑量的尼古丁的風險。(確實有原理類似電子菸的戒菸藥品,但戒菸藥品在控制尼古丁含量方面令人信任)
  2. 電子菸雖然號稱除尼古丁外不含其他有害物質,但美國FDA指出許多電子菸含有其他有害物質,也有研究認為電子菸是一種有害但比傳統香菸好的產品。[來源請求]
  3. 吸電子菸會吐出白霧,這是否無害?阿根廷就認為電子菸仍會製造二手菸害,因此全面禁止。
  4. 電子菸可以作為吸大麻的工具。只是另外一個爭議就是,只要不經過燃燒,大麻的傷害可能比尼古丁少;也就是說大麻是毒品但菸草不是的觀點已經被一些醫學研究否定。
  5. 對二手菸害的厭惡阻止許多人吸菸,沒有二手菸害、又號稱除尼古丁外無有害物質的電子菸,可能會讓青少年較無厭惡及恐懼,反而增加吸菸率。
美国食品及药品监管局的檢測

在2009年5月,美国食品及药品监管局(FDA)属下的药理测试部门为两个美国电子烟生产商(NJoy 和 Smoking Everywhere)旗下的十九款电子烟的成分进行了测试[3],发现其中一款由 Smoking Everywhere 生产的电子烟中含有二甘醇[3]。除此之外,其中一个生产商的两款电子烟和另外一个生产商全部的电子烟样本都含有致癌物质亚硝胺。该研究亦发现电子烟实际尼古丁含量未必与标示的含量相符。[3]测试中几个声称无尼古丁含量的样本被发现含有微量尼古丁。[3]使用这些电子烟时所摄取的尼古丁剂量起伏不定亦引起了关注。在同年七月,FDA发出了新闻稿,当中提及FDA并不建议大众使用电子烟以及重申对电子烟可能会被销售给年轻人而且包装上亦欠缺健康警告的忧虑。[4]

参考资料

  1. ^ 香港買賣尼古丁電子煙可囚兩年
  2. ^ McLean, Mike. A New Potential Market Lights Up. [04 26 2010]. 
  3. ^ 3.0 3.1 3.2 3.3 Zezima, Katie. Analysis Finds Toxic Substances in Electronic Cigarettes. The New York Times. 23 July 2009 [04 26 2010]. 
  4. ^ FDA. FDA and Public Health Experts Warn About Electronic Cigarette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US). 22 July 2009 [22 July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