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香山庄: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寺人孟子留言 | 贡献
InternetArchiveBot留言 | 贡献
补救1个来源,并将0个来源标记为失效。) #IABot (v2.0.9.5
 
(未显示9个用户的38个中间版本)
第1行: 第1行:
[[File:香山天后宮近景.jpg|thumb|250px|[[香山天后宮]]。]]
'''香山-{庄}-'''為[[臺灣日治時期|日治時期]]存在於[[大正]]九年(1920年)~[[昭和]]十六年(1941年)間的[[行政區]],隸屬[[新竹州]][[新竹郡]]。位於今新竹市[[香山區]]。
'''香山-{庄}-'''為[[臺灣日治時期|日治時期]]存在於[[大正]]九年(1920年)~[[昭和]]十六年(1941年)間的[[行政區]],隸屬[[新竹州]][[新竹郡]]。今屬[[新竹市]][[香山區]]、同市[[東區 (新竹市)|東區]][[青草湖 (台灣地名)|青草湖]]、[[北區 (新竹市)|北區]][[牛埔 (新竹市)|牛埔]]。


==地名由來==
==地名由來==
香山地名由來有兩種說法:
香山地名由來有兩種說法:


*昔日[[漢人]]至此開發,因其地為[[臺灣原住民族|原住民]](番)盤據之山,命名為'''番山'''。後因其名不雅,因-{「}-番-{」}-與-{「}-香-{」}-兩字相像之故,改稱'''香山'''。<ref name="新竹縣志續修(民國四十一年至八十年)">{{cite book|author=[[周浩治]] |title=《新竹縣志續修(民國四十一年至八十年)》|year=2008 |publisher=[[新竹縣政府]] |isbn=9789860155143 }}</ref>{{Rp|578}}
*昔日[[漢人]]至此開發,因其地為[[臺灣原住民族|原住民]](番)盤據之山,命名為'''番山'''。後因其名不雅,因-{「}-番-{」}-與-{「}-香-{」}-兩字相像之故,改稱'''香山'''。{{refGT|name=新竹縣志續修(民國四十一年至八十年)|1={{cite book|author=[[周浩治]] |title=《新竹縣志續修(民國四十一年至八十年)》|year=2008 |publisher=[[新竹縣政府]] |isbn=9789860155143 }}}}{{Rp|578}}


*[[清代]][[惠安縣]][[螺陽]]陳氏遷居至此,見[[大坪頂 (新竹市)|大坪頂]]一帶漫山遍野花草盛開,香氣馥郁,故名'''香山'''。
*[[清代]][[惠安縣]][[螺陽]]陳氏遷居至此,見[[大坪頂 (新竹市)|大坪頂]]一帶漫山遍野花草盛開,香氣馥郁,故名'''香山'''。
第12行: 第13行:
====青草湖遺址====
====青草湖遺址====
{{Main|青草湖遺址}}
{{Main|青草湖遺址}}
[[青草湖遺址]]位於[[青草湖 (台灣地名) |青草湖]],1954年由[[郭輝 (新竹)|郭輝]]發現。遺址所在處為[[客雅溪]]畔的平緩坡地,海拔50~60公尺,因[[青草湖 (台灣) |青草湖]]開闢為風景區,原先地貌發生很大的變化。出土遺物主要為石鋤等打製石器與其碎片。<ref name="新竹市志·卷一·土地志"/>{{Rp|355}}
[[青草湖遺址]]位於[[青草湖 (台灣地名)|青草湖]]附近、[[靈隱寺 (新竹)|靈隱寺]]後方,1954年由[[郭輝 (新竹)|郭輝]]發現。遺址所在處為[[客雅溪]]畔的平緩坡地,海拔50~60公尺,因[[青草湖 (台灣)|青草湖]]開闢為風景區,原先地貌發生很大的變化。出土遺物主要為石鋤等打製石器與其碎片,屬於[[新石器時代]]{{refGT|name=新竹市志·卷一·土地志|1={{cite book|author=[[張永堂]] |title=《新竹市志·卷一·土地志》|year=1996 |publisher=[[新竹市政府]] }}}}{{Rp|355}}

====御史崎遺址====
{{Main|御史崎遺址}}
[[御史崎遺址]]位於香山庄[[青草湖 (台灣地名)|青草湖]]與[[新竹街]][[客雅]]交界處,[[客雅溪]]畔的[[河階]][[台地]]上,1963年由[[盛清沂]]發現。遺址所在處南、西、北三側為[[曲流]]包圍,地形平緩,海拔50公尺,因周圍住戶增加,已改變原有地貌。主要出土遺物為打製石鋤,屬於[[新石器時代]]。{{refGT|name=新竹市志·卷一·土地志}}{{Rp|356}}


====香山南港遺址====
====香山南港遺址====
{{Main|香山南港遺址}}
{{Main|香山南港遺址}}
[[香山南港遺址]]位於[[鹽水港 (新竹市)|鹽水港]],[[鹽水港溪 (新竹市)|鹽水港溪]]口南岸,範圍由海岸線至西側約250公尺,1963年由[[盛清沂]]發現。遺址所在處為河流沖積形成的海岸沙地,海拔4公尺,因周遭建物的增加,遺址略有破壞<ref name="新竹市志·卷一·土地志">{{cite book|author=[[張永堂]] |title=新竹市志·卷一·土地志》|year=1996 |publisher=[[新竹市政府]] }}</ref>{{Rp|356}}。主要出土遺物有食用後丟棄的貝殼與陶器碎片,屬於[[鐵器時代]][[十三行文化]]新港系統。<ref name="新竹市志·卷一·土地志"/>{{Rp|357}}
[[香山南港遺址]]位於[[鹽水港 (新竹市)|鹽水港]],[[鹽水港溪 (新竹市)|鹽水港溪]]口南岸,範圍由海岸線至西側約250公尺,1963年由[[盛清沂]]發現。遺址所在處為河流沖積形成的海岸沙地,海拔4公尺,因周遭建物的增加,遺址略有破壞{{refGT|name=新竹市志·卷一·土地志}}{{Rp|356}}。主要出土遺物有食用後丟棄的貝殼與陶器碎片,屬於[[鐵器時代]][[新港系統]]{{refGT|name=新竹市志·卷一·土地志}}{{Rp|357}}


===清代===
===清代===
[[File:香山舊海堤.jpg|thumb|210px|right|[[香山天后宮]]廟前不遠處的香山舊海堤。]]
[[File:香山舊海堤.jpg|thumb|210px|right|[[香山天后宮]]廟前不遠處的香山舊海堤。]]
香山原為[[道卡斯族]][[竹塹社]]的所在地。相傳[[永曆 (南明)|永曆]]三十六年(1682年)[[明鄭]]軍北伐路經此地,沿途徵召道卡斯族運輸糧草,族人不堪其擾,遷至今[[新竹 (大字)|新竹]]一帶。後有[[後壠社]]與[[中港社]]遷居至此。[[康熙]]三十年(1691年)[[王世傑 (金門)|王世傑]]開墾[[竹塹]],復開墾竹塹以南的三十九庄。當時有[[陳姓|陳]]、[[許姓|許]]與[[曾]]三姓開闢香山地區,然時遭道卡斯族抵抗,三姓墾民30於人遭其殺害,此地[[漢人]]遂絕跡。後於[[鹽水港 (新竹市)|鹽水港]]劃[[土牛線]]並設置[[隘寮]]防守,漢人再次聚集。[[乾隆]]初年將土牛線外之地給予道卡斯族耕種,土牛界線隨之解除。[[嘉慶]]時期[[香山 (大字)|香山]]與[[舊港 (新竹)|舊港]]稱[[淡水廳城]]的兩大舊港逐漸淤積,船舶多改至香山停靠。<ref name="新竹縣志續修(民國四至八十年)"/>{{Rp|793}}
香山原為[[道卡斯族]][[竹塹社]]的所在地。相傳[[永曆]]三十六年(1682年)[[明鄭]]軍北伐路經此地,沿途徵召道卡斯族運輸糧草,族人不堪其擾,遷至今[[新竹 (大字)|新竹]]一帶。後有[[後壠社]]與[[中港社]]遷居至此。[[康熙]]三十年(1691年)[[王世傑 (金門)|王世傑]]開墾[[竹塹]],復開墾竹塹以南的三十九庄。當時有[[陳姓|陳]]、[[許姓|許]]與[[曾]]三姓開闢香山地區,然時遭道卡斯族抵抗,三姓墾民30於人遭其殺害,此地[[漢人]]遂絕跡。後於[[鹽水港 (新竹市)|鹽水港]]劃[[土牛線]]並設置[[隘寮]]防守,漢人再次聚集。[[乾隆]]初年將土牛線外之地給予道卡斯族耕種,土牛界線隨之解除{{refGT|name=新竹縣志續修(民國四十一年至八十年)}}{{Rp|793}}後由於[[竹塹港]]經常淤塞,於南側另闢新港,原有的港口就以「[[舊港 (新竹)|舊港]]之。[[嘉慶]]十二年(1815年)新又淤塞故重開舊港,然此時港口已不穩定,道光二十年(1840年)大型隻已無法進入。於是[[道光]]五年(1825年)開闢[[香山 (大字)|香山]]為港口{{refGT|name=竹塹文獻·第三十六期|1={{cite book | author=[[黃琡勻]] | title=〈新竹沿海地區信仰與祭祀圈探討〉 | series=《竹塹文獻·第三六期》 | publisher=[[新竹市政府文化局]] | date=20069月 | url=http://www.hcccb.gov.tw/files/36/36-2.PDF | access-date=2018-01-23 | archive-date=2018-01-24 |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80124070530/http://www.hcccb.gov.tw/files/36/36-2.PDF | dead-url=no }} {{Wayback|url=http://www.hcccb.gov.tw/files/36/36-2.PDF |date=20180124070530 }}}}{{Rp|49}},因其位置接近[[福州府]],而成為重要的貨物集散中心。


香山於[[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劃屬[[諸羅縣]]。[[雍正]]元年(1723年)改隸新成立的[[彰化縣 (清朝)|彰化縣]]。九年(1731年)改隸新成立的[[淡水廳]]。光緒元年(1875年)設立[[臺北府]],改隸新成立的[[新竹縣 (清朝)|新竹縣]]。十一年(1885年)設立[[福建臺灣省]],臺北府位於其轄區內。
香山於[[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劃屬[[諸羅縣]]。[[雍正]]元年(1723年)改隸新成立的[[彰化縣 (清朝)|彰化縣]]。九年(1731年)改隸新成立的[[淡水廳]]。光緒元年(1875年)設立[[臺北府]],改隸新成立的[[新竹縣 (清朝)|新竹縣]]。十一年(1885年)設立[[福建臺灣省]],臺北府位於其轄區內。


===日治時期===
===日治時期===
[[明治]]二十八年(1895年)[[臺灣]]進入[[台灣日治時期|日治時期]],香山劃屬於[[臺北縣 (日治時期)|臺北縣]][[新竹支廳]][[竹北一堡]]<ref name="台灣的古蹟:北台灣">{{cite book|author=[[李泰昌]]、[[李敏子]]、[[何良正]]、[[吳瑞益]]、[[金梅玲]]、[[陳輝陽 (台灣)|陳輝陽]]、[[崔靜萍]]、[[蔡學忠]] |title=《台灣的古蹟:北台灣》|year=2004 |publisher=遠足文化|isbn=9867630521}}</ref>{{Rp|148}}。三十年(1897年)改隸[[新竹縣 (日治時期)|新竹縣]]。三十一年(1898年)廢除新竹縣,改隸臺北縣[[新竹辨務署]]。三十四年(1901年)廢縣置廳,香山隸屬於[[新竹廳]][[香山區 (新竹廳)|香山區]]。四十二年(1909年)合併全[[臺灣]]二十廳為十二廳,香山區隸屬不變。[[大正]]九年(1920年)廢廳置州,改隸[[新竹州]][[新竹郡]]香山庄。十六年(1941年)廢[[庄]]併入[[新竹市 (州轄市)|新竹市]],原-{庄}-役場作為[[新竹市香山出張事務所]]使用。
[[明治]]二十八年(1895年)[[臺灣]]進入[[台灣日治時期|日治時期]],香山劃屬於[[臺北縣 (日治時期)|臺北縣]][[新竹支廳]][[竹北一堡]]{{refGT|name=台灣的古蹟:北台灣|1={{cite book|author=[[李泰昌]]、[[李敏子]]、[[何良正]]、[[吳瑞益]]、[[金梅玲]]、[[陳輝陽 (台灣)|陳輝陽]]、[[崔靜萍]]、[[蔡學忠]] |title=《台灣的古蹟:北台灣》|year=2004 |publisher=遠足文化|isbn=9867630521}}}}{{Rp|148}}。三十年(1897年)改隸[[新竹縣 (日治時期)|新竹縣]]。三十一年(1898年)廢除新竹縣,改隸臺北縣[[新竹辨務署]]。三十四年(1901年)廢縣置廳,香山隸屬於[[新竹廳]][[香山區 (新竹廳)|香山區]]。四十二年(1909年)合併全[[臺灣]]二十廳為十二廳,香山區隸屬不變。[[大正]]九年(1920年)廢廳置州,改隸[[新竹州]][[新竹郡]]香山庄。十六年(1941年)廢[[庄|-{庄}-]]併入[[新竹市 (州轄市)|新竹市]],原-{庄}-役場作為[[新竹市香山出張事務所]]使用。


==地理==
==地理==
===水文===
===水文===
====河川====
====河川====
*[[客雅溪]]:原名'''隙仔溪'''。發源於[[竹東郡]][[寶山庄]]東部[[北坑子]],向西流經[[楓橋 (新竹縣)|楓橋]]、[[坊子坑]]、[[洽水橋]]、[[大崎]]、[[葫蘆肚]]與[[雙溪 (新竹縣)|雙溪]]。於[[李厝]]附近進入[[新竹郡]]香山庄,向西北流經[[青草湖 (台灣)|青草湖]]、[[牛屎崎 (新竹市)|牛屎崎]]與[[烏崩坎]]。於[[客雅]]一帶進入[[新竹街]]。於[[埔羌園]]附近再度進入香山庄,持續向西北流經[[大南勢]]與[[虎子山 (大字)|虎子山]],於[[罟寮]]西南側注入[[臺灣海峽]]<ref name="新竹市志·卷一·土地志"/>{{Rp|71}}。其中雙溪至青草湖間的河道,因其風景秀麗,清代中葉即被列入[[塹南八景]]之一,稱「隙溪墨水」<ref name="新竹市志·卷一·土地志"/>{{Rp|73}}。[[同治]]十年(1871年)[[臺灣府淡水撫民同知]][[陳培桂]]編纂《[[淡水廳志]]》時,將「隙溪吐墨」列為[[全淡八景]]之一。<ref name="新竹市志·卷一·土地志"/>{{Rp|382}}
*[[客雅溪]]:原名'''隙仔溪'''。發源於[[竹東郡]][[寶山庄]]東部[[北坑子]],向西流經[[楓橋 (新竹縣)|楓橋]]、[[坊子坑]]、[[洽水橋]]、[[大崎]]、[[葫蘆肚]]與[[雙溪 (新竹縣)|雙溪]]。於[[李厝]]附近進入[[新竹郡]]香山庄,向西北流經[[青草湖 (台灣)|青草湖]]、[[牛屎崎 (新竹市)|牛屎崎]]與[[烏崩坎]]。於[[客雅]]一帶進入[[新竹街]]。於[[埔羌園]]附近再度進入香山庄,持續向西北流經[[大南勢]]與[[虎子山 (大字)|虎子山]],於[[罟寮]]西南側注入[[臺灣海峽]]{{refGT|name=新竹市志·卷一·土地志}}{{Rp|71}}。其中雙溪至青草湖間的河道,因其風景秀麗,清代中葉即被列入[[塹南八景]]之一,稱「隙溪墨水」{{refGT|name=新竹市志·卷一·土地志}}{{Rp|73}}。[[同治]]十年(1871年)[[臺灣府淡水撫民同知]][[陳培桂]]編纂《[[淡水廳志]]》時,將「隙溪吐墨」列為[[全淡八景]]之一。{{refGT|name=新竹市志·卷一·土地志}}{{Rp|382}}
**[[油車溝溪]]
**[[油車溝溪]]


*[[三姓公溪]]:又稱'''三聖公溪'''。相傳此地在開墾過程中,有[[陳姓|陳]]、[[許姓|許]]、[[曾]]三姓共十餘人遭[[臺灣原住民族|原住民]]殺害,後人為之興建[[祠廟]]祭拜,故稱'''三聖公''',又稱'''三姓公'''。三姓公溪上游稱[[北坑溪 (新竹市)|北坑溪]],匯入[[南坑溪 (新竹市)|南坑溪]]始稱三姓公溪。向西北流經[[三姓橋]]、[[浸水 (新竹市)|浸水]]後注入[[臺灣海峽]]。<ref name="新竹市志·卷一·土地志"/>{{Rp|73}}
*[[三姓公溪]]:又稱'''三聖公溪'''。相傳此地在開墾過程中,有[[陳姓|陳]]、[[許姓|許]]、[[曾]]三姓共十餘人遭[[臺灣原住民族|原住民]]殺害,後人為之興建[[祠廟]]祭拜,故稱'''三聖公''',又稱'''三姓公'''。三姓公溪上游稱[[北坑溪 (新竹市)|北坑溪]],匯入[[南坑溪 (新竹市)|南坑溪]]始稱三姓公溪。向西北流經[[三姓橋]]、[[浸水 (新竹市)|浸水]]後注入[[臺灣海峽]]。{{refGT|name=新竹市志·卷一·土地志}}{{Rp|73}}
**[[北坑溪 (新竹市)|北坑溪]]:發源於[[]]東部,向西北流經[[內獅]]、[[獅頭 (地名)|獅頭]]、[[香山坑]],至[[隘口 (新竹市)|隘口]]與[[南坑溪 (新竹市)|南坑溪]]交會。<ref name="新竹市志·卷一·土地志"/>{{Rp|73}}
**[[北坑溪 (新竹市)|北坑溪]]:發源於[[香山坑]]東部,向西北流經[[內獅]]、[[獅頭 (地名)|獅頭]]、[[香山坑]],至[[隘口 (新竹市)|隘口]]與[[南坑溪 (新竹市)|南坑溪]]交會。{{refGT|name=新竹市志·卷一·土地志}}{{Rp|73}}
***[[韮菜坑溪]]:發源於[[大哭腳山]]西北麓,北流至[[獅頭 (地名)|獅頭]]注入[[北坑溪 (新竹市)|北坑溪]]。<ref name="新竹市志·卷一·土地志"/>{{Rp|23}}
***[[韮菜坑溪]]:發源於[[韮菜坑]],北流至[[獅頭 (地名)|獅頭]]注入[[北坑溪 (新竹市)|北坑溪]]。{{refGT|name=新竹市志·卷一·土地志}}{{Rp|23}}
**[[南坑溪 (新竹市)|南坑溪]]:發源於[[香村里]]部,向北流經[[柑林溝]],至[[隘口 (新竹市)|隘口]]與[[北坑溪 (新竹市)|北坑溪]]交會。<ref name="新竹市志·卷一·土地志"/>{{Rp|73}}
**[[南坑溪 (新竹市)|南坑溪]]:發源於[[香山坑]]部,向北流經[[柑林溝]],至[[隘口 (新竹市)|隘口]]與[[北坑溪 (新竹市)|北坑溪]]交會。{{refGT|name=新竹市志·卷一·土地志}}{{Rp|73}}


*[[大庄溪]]:發源於[[信長坑]],向西北流經[[福慈宮]]後轉向北,流經[[萬厝]]、[[下厝]]至[[頂厝 (新竹市)|頂厝]]轉向西北,經[[宮口]]南測後注入[[臺灣海峽]]。<ref name="新竹市志·卷一·土地志"/>{{Rp|73}}
*[[大庄溪]]:發源於[[信長坑]],向西北流經[[福慈宮]]後轉向北,流經[[萬厝]]、[[下厝]]至[[頂厝 (新竹市)|頂厝]]轉向西北,經[[宮口]]南測後注入[[臺灣海峽]]。{{refGT|name=新竹市志·卷一·土地志}}{{Rp|73}}


*[[頂寮溪]]:發源於[[吊鬼坑]],西流經[[頂寮 (新竹市)|頂寮]]南側注入[[臺灣海峽]]。<ref name="新竹市志·卷一·土地志"/>{{Rp|73}}
*[[頂寮溪]]:發源於[[吊鬼坑]],西流經[[頂寮 (新竹市)|頂寮]]南側注入[[臺灣海峽]]。{{refGT|name=新竹市志·卷一·土地志}}{{Rp|73}}


*[[汫水港溪]]:發源於[[鹿子坑]],西流經[[麗子坑]]、[[李厝]]後於[[汫水港]]注入[[臺灣海峽]]。<ref name="新竹市志·卷一·土地志"/>{{Rp|73}}
*[[汫水港溪]]:發源於[[鹿子坑]],西流經[[麗子坑]]、[[李厝]]後於[[汫水港]]注入[[臺灣海峽]]。{{refGT|name=新竹市志·卷一·土地志}}{{Rp|73}}


*[[海山川]]:發源於[[海山罟]]中部,西流經[[香山 (大字)|香山]]南緣後注入[[臺灣海峽]]。<ref name="新竹市志·卷一·土地志"/>{{Rp|74}}
*[[海山川]]:發源於[[海山罟]]中部,西流經[[香山 (大字)|香山]]南緣後注入[[臺灣海峽]]。{{refGT|name=新竹市志·卷一·土地志}}{{Rp|74}}


*[[鹽水港溪 (新竹市)|鹽水港溪]]:發源於[[竹東郡]][[寶山庄]]與[[峨眉庄]]交界的[[油車坡]],向西北流經[[柑子崎]]與[[新城 (新竹縣寶山鄉)|新城]],轉向西流經[[虎頭山 (新竹縣)|虎頭山]]。於[[石秀橋]]附近進入[[新竹郡]]香山庄,先於[[南隘]]匯入[[南隘溪]],再於[[柳子湳口]]匯入[[柳子湳]],向西流至[[中隘]]後轉向西北,於[[內湖橋 (新竹市)|內湖橋]]匯入[[粟仔坑溪]],持續向西流經[[內湖 (新竹市)|內湖]]後於[[灰窯]]西南方注入[[臺灣海峽]]。<ref name="新竹市志·卷一·土地志"/>{{Rp|74}}
*[[鹽水港溪 (新竹市)|鹽水港溪]]:發源於[[竹東郡]][[寶山庄]]與[[峨眉庄]]交界的[[油車坡]],向西北流經[[柑子崎]]與[[新城 (新竹縣寶山鄉)|新城]],轉向西流經[[虎頭山 (新竹縣)|虎頭山]]。於[[石秀橋]]附近進入[[新竹郡]]香山庄,先於[[南隘]]匯入[[南隘溪]],再於[[柳子湳口]]匯入[[柳子湳]],向西流至[[中隘]]後轉向西北,於[[內湖橋 (新竹市)|內湖橋]]匯入[[粟仔坑溪]],持續向西流經[[內湖 (新竹市)|內湖]]後於[[灰窯]]西南方注入[[臺灣海峽]]。{{refGT|name=新竹市志·卷一·土地志}}{{Rp|74}}
**[[粟仔坑溪]]:上游有二源,東源於[[柯子湳]];西源於[[草楠子]]。二源於[[菜瓜坑]]匯合後,向西南流經[[埤埔]]、[[虎尾寮 (新竹市)|虎尾寮]]、[[八股 (地名)|八股]]、[[頂厝 (新竹市)|頂厝]]與[[粟子坑]],過[[內湖橋 (新竹市)|內湖橋]]後注入[[鹽水港溪 (新竹市)|鹽水港溪]]。<ref name="新竹市志·卷一·土地志"/>{{Rp|74}}
**[[粟仔坑溪]]:上游有二源,東源於[[柯子湳]];西源於[[草楠子]]。二源於[[菜瓜坑]]匯合後,向西南流經[[埤埔]]、[[虎尾寮 (新竹市)|虎尾寮]]、[[八股 (地名)|八股]]、[[頂厝 (新竹市)|頂厝]]與[[粟子坑]],過[[內湖橋 (新竹市)|內湖橋]]後注入[[鹽水港溪 (新竹市)|鹽水港溪]]。{{refGT|name=新竹市志·卷一·土地志}}{{Rp|74}}
***[[苦仔坑溪]]:發源於[[苦子坑]]<ref name="新竹市志·卷一·土地志"/>{{Rp|34}},於[[頂厝 (新竹市)|頂厝]]附近匯入[[粟仔坑溪]]。<ref name="新竹市志·卷一·土地志"/>{{Rp|35}}
***[[苦仔坑溪]]:發源於[[苦子坑]]{{refGT|name=新竹市志·卷一·土地志}}{{Rp|34}},於[[頂厝 (新竹市)|頂厝]]附近匯入[[粟仔坑溪]]。{{refGT|name=新竹市志·卷一·土地志}}{{Rp|35}}
**[[柳子湳]]:發源於[[南隘]]南側,於[[柳子湳口]]匯入[[鹽水港溪 (新竹市)|鹽水港溪]]。<ref name="新竹市志·卷一·土地志"/>{{Rp|74}}
**[[柳子湳]]:發源於[[南隘]]南側,於[[柳子湳口]]匯入[[鹽水港溪 (新竹市)|鹽水港溪]]。{{refGT|name=新竹市志·卷一·土地志}}{{Rp|74}}
**[[南隘溪]]:發源於[[南隘]]西北,於南隘匯入[[鹽水港溪 (新竹市)|鹽水港溪]]。<ref name="新竹市志·卷一·土地志"/>{{Rp|74}}
**[[南隘溪]]:發源於[[南隘]]西北,於南隘匯入[[鹽水港溪 (新竹市)|鹽水港溪]]。{{refGT|name=新竹市志·卷一·土地志}}{{Rp|74}}


====水圳====
====水圳====
*[[汀甫圳]]:大正十三年(1924年)開築,於[[九甲埔]]東南取[[頭前溪]]與[[冷水坑溪]],沿35[[公尺]][[等高線]]西經[[埔頂崁腳]]、[[赤土崎腳]]、[[二五甲]]、[[虎頭山下]]與[[烏崩崁]],以水泥[[梘]]渡過[[客雅溪]],再向西北沿25公尺等高線經[[頂埔 (新竹市)|頂埔]],轉向西南沿15公尺等高線經[[三姓僑]],改沿10公尺等高線經[[香山塘]],至[[鹽水港 (新竹市)|鹽水港]]後西折注入[[臺灣海峽]]。<ref name="新竹市志·卷一·土地志"/>{{Rp|75}}
*[[汀甫圳]]:大正十三年(1924年)開築,於[[九甲埔]]東南取[[頭前溪]]與[[冷水坑溪]],沿35[[公尺]][[等高線]]西經[[埔頂崁腳]]、[[赤土崎腳]]、[[二五甲]]、[[虎頭山下]]與[[烏崩崁]],以水泥[[梘]]渡過[[客雅溪]],再向西北沿25公尺等高線經[[頂埔 (新竹市)|頂埔]],轉向西南沿15公尺等高線經[[三姓僑]],改沿10公尺等高線經[[香山塘]],至[[鹽水港 (新竹市)|鹽水港]]後西折注入[[臺灣海峽]]。{{refGT|name=新竹市志·卷一·土地志}}{{Rp|75}}


===地形===
===地形===
第63行: 第68行:
|width = 240
|width = 240
|image1 =退潮時的香山濕地.jpg
|image1 =退潮時的香山濕地.jpg
|caption1 =[[退潮]]時香山濕地有[[小白鷺]]、[[大白鷺]]與[[東方環頸鴴]]等涉禽棲息。<ref name="臺灣的溼地"/>{{Rp|59、61}}
|caption1 =[[退潮]]時香山濕地有[[小白鷺]]、[[大白鷺]]與[[東方環頸鴴]]等涉禽棲息。{{refGT|name=臺灣的溼地}}{{Rp|59、61}}
|image2 =香山濕地內的雲林莞草.jpg
|image2 =香山濕地內的雲林莞草.jpg
|caption2 =[[雲林莞草]]生長期為2~8月,8月後地上部分開始枯萎,以其地下莖渡冬。
|caption2 =[[雲林莞草]]生長期為2~8月,8月後地上部分開始枯萎,以其地下莖渡冬。
}}
}}
[[香山濕地]]位於[[客雅溪]]口至[[鹽水港溪]]口的沿海地區,為一片長13公里,寬2公里,面積1,025[[公頃]]的[[潮間帶]],由客雅溪與鹽水港溪挾帶泥沙堆積而成。<ref name="臺灣的溼地">{{cite book|author=[[莊玉珍]]、[[王惠芳]] |title=《臺灣的溼地》|year=2001 |publisher=[[遠足文化]] |isbn=9573049325 }}</ref>{{Rp|58}}
[[香山濕地]]位於[[客雅溪]]口至[[鹽水港溪]]口的沿海地區,為一片長13公里,寬2公里,面積1,025[[公頃]]的[[潮間帶]],由客雅溪與鹽水港溪挾帶泥沙堆積而成。{{refGT|name=臺灣的溼地|1={{cite book|author=[[莊玉珍]]、[[王惠芳]] |title=《臺灣的溼地》|year=2001 |publisher=[[遠足文化]] |isbn=9573049325 }}}}{{Rp|58}}


[[香山濕地]]棲息[[大白鷺]]、[[小白鷺]]與[[東方環頸鴴]]等[[水鳥]],聚集於客雅溪口的[[水筆仔]]純林內,每當[[退潮]]時大批水鳥集中至淺灘覓食,[[漲潮]]後再退至客雅溪北岸。<ref name="臺灣的溼地"/>{{Rp|59、61}}
[[香山濕地]]棲息[[大白鷺]]、[[小白鷺]]與[[東方環頸鴴]]等[[水鳥]],聚集於客雅溪口的[[水筆仔]]純林內,每當[[退潮]]時大批水鳥集中至淺灘覓食,[[漲潮]]後再退至客雅溪北岸。{{refGT|name=臺灣的溼地}}{{Rp|59、61}}


[[香山濕地]]是[[臺灣本島]][[招潮蟹]]種類最多、數量最大的地區,紀錄上超過40[[種]],數量達400,000,000隻,其中[[和尚蟹]]有250,000,000隻,[[臺灣招潮蟹]]有10,000隻<ref name="臺灣的溼地"/>{{Rp|58}}。香山濕地也是[[北臺灣]]重要的[[魚場]],[[潮間帶]]地形平緩,有不少[[魚苗]]與[[蟹苗]]生長<ref name="臺灣的溼地"/>{{Rp|61}},同時也是北臺灣最大的[[牡蠣養殖場]],亦是臺灣本島[[牡蠣]]養殖的北限區域。
[[香山濕地]]是[[臺灣本島]][[招潮蟹]]種類最多、數量最大的地區,紀錄上超過40[[種]],數量達400,000,000隻,其中[[和尚蟹]]有250,000,000隻,[[臺灣招潮蟹]]有10,000隻{{refGT|name=臺灣的溼地}}{{Rp|58}}。香山濕地也是[[北臺灣]]重要的[[魚場]],[[潮間帶]]地形平緩,有不少[[魚苗]]與[[蟹苗]]生長{{refGT|name=臺灣的溼地}}{{Rp|61}},同時也是北臺灣最大的[[牡蠣養殖場]],亦是臺灣本島[[牡蠣]]養殖的北限區域。


==經濟==
==經濟==
[[File:海山漁港內丟棄的蚵殼.jpg|thumb|250px|[[海山漁港]]內丟棄的蚵殼。]]
[[File:海山漁港內丟棄的蚵殼.jpg|thumb|250px|[[海山漁港]]內丟棄的蚵殼。]]
===香山蚵田===
===香山蚵田===
光緒十九年(1893年)[[梧棲]]蚵農[[林祐]]與[[林蓋]]兄弟,邀集香山當地人出資養[[蚵]]。初期採[[插篊式]](以竹板插於灘地的養殖法),後受颱風影響,改行[[平掛式]](以利器將蚵殼穿洞,綁在蚵架上的養殖法)。[[農曆]]七月後,將蚵串往海中放養,蚵苗會吸收海中的[[浮游生物]]逐漸成長<ref name="走讀台灣-新竹市">{{cite book |author = [[韓國棟]] |title = 《走讀台灣-新竹市》 |publisher = [[國家文化總會]] |year = 2009 |isbn = 9789866573156 }}</ref>{{Rp|163}}。此外牡蠣殼也是重要的副產品,供燒製石灰之用,[[鹽水港 (新竹市)|鹽水港]]的地名「[[灰窯]]」即可證明此項產業的存在。<ref name="走讀台灣-新竹市"/>{{Rp|163}}
光緒十九年(1893年)[[梧棲]]蚵農[[林祐]]與[[林蓋]]兄弟,邀集香山當地人出資養[[蚵]]。初期採[[插篊式]](以竹板插於灘地的養殖法),後受颱風影響,改行[[平掛式]](以利器將蚵殼穿洞,綁在蚵架上的養殖法)。[[農曆]]七月後,將蚵串往海中放養,蚵苗會吸收海中的[[浮游生物]]逐漸成長{{refGT|name=走讀台灣-新竹市|1={{cite book |author = [[韓國棟]] |title = 《走讀台灣-新竹市》 |publisher = [[國家文化總會]] |year = 2009 |isbn = 9789866573156 }}}}{{Rp|163}}。此外牡蠣殼也是重要的副產品,供燒製石灰之用,[[鹽水港 (新竹市)|鹽水港]]的地名「[[灰窯]]」即可證明此項產業的存在。{{refGT|name=走讀台灣-新竹市}}{{Rp|163}}


==政治==
==政治==
第82行: 第87行:
香山-{庄}-轄域內分為[[青草湖 (台灣地名) |青草湖]]、[[牛埔 (新竹市)|牛埔]]、[[香山坑]]、[[茄苳湖 (新竹市)|茄苳湖]]、[[香山 (大字)|香山]]、[[海山罟]]、[[鹽水港 (新竹市)|鹽水港]]、[[南隘]]、[[楊寮]]、[[虎子山 (大字)|虎子山]]、[[浸水 (新竹市)|浸水]]十一個[[大字 (行政區劃)|大字]]。
香山-{庄}-轄域內分為[[青草湖 (台灣地名) |青草湖]]、[[牛埔 (新竹市)|牛埔]]、[[香山坑]]、[[茄苳湖 (新竹市)|茄苳湖]]、[[香山 (大字)|香山]]、[[海山罟]]、[[鹽水港 (新竹市)|鹽水港]]、[[南隘]]、[[楊寮]]、[[虎子山 (大字)|虎子山]]、[[浸水 (新竹市)|浸水]]十一個[[大字 (行政區劃)|大字]]。


*[[楊寮]]大字下有楊寮、[[南油車港]]等[[小字]]
*[[楊寮]]大字下有楊寮、[[南油車港]]等[[小字]]


===歷屆庄長===
===歷屆庄長===
第107行: 第112行:
barset:PM
barset:PM


from: 01/10/1920 till: 24/07/1929 color:ind text:"[[張式穀]]" fontsize:10
from: 01/09/1920 till: 24/07/1929 color:ind text:"[[張式穀]]" fontsize:10
from: 24/07/1929 till: 15/06/1931 color:ind text:"[[陳楊鏡]]" fontsize:10
from: 24/07/1929 till: 15/06/1931 color:ind text:"[[陳楊鏡]]" fontsize:10
from: 15/06/1931 till: 30/04/1938 color:ind text:"[[陳雲如]]" fontsize:10
from: 15/06/1931 till: 30/04/1938 color:ind text:"[[陳雲如]]" fontsize:10
第114行: 第119行:


</timeline>
</timeline>

{{legend2|{{無黨籍/後設/顏色}}|[[無黨籍]]|border=1px solid #AAAAAA}}


{| class="wikitable" style="text-align:center"
{| class="wikitable" style="text-align:center"
第123行: 第126行:
! width="100"|姓名<br><small>(生–卒)</small>
! width="100"|姓名<br><small>(生–卒)</small>
! colspan=2 width="50"|在任時間
! colspan=2 width="50"|在任時間
! width="100"|黨籍
! width="120"|籍貫
! width = "50" |屆次
! width="250"|備註
! width="250"|備註
|-- bgcolor=#EEEEEE
|-- bgcolor=#EEEEEE
|1
! style="background:{{無黨籍/後設/顏色}}; color:white;" |1
|align=center|
|align=center|
| '''[[張式穀]]'''<br>(1890–1977)</small>
| '''[[張式穀]]'''<br>(1890–1977)</small>
| 1920年10月1日{{efn|原[[新竹公學校]]教諭。}} || 1929年7月24日{{efn|辭職。}}
| 1920年9月1日{{efn|原[[新竹公學校]]教諭。}} || 1929年7月24日{{efn|辭職。}}
| {{nonp}}
| {{QING}}[[福建臺灣省]][[臺北府]][[新竹縣 (清朝)|新竹縣]](今{{ROC}}[[臺灣省]][[新竹市]])
|1
|創立[[香山信用組合]]與[[香山漁業組合]]。
|創立[[香山信用組合]]與[[香山漁業組合]]。
|-- bgcolor=#EEEEEE
|-- bgcolor=#EEEEEE
|2
! style="background:{{無黨籍/後設/顏色}}; color:white;" |2
|align=center|
|align=center|
| '''[[陳楊鏡]]'''<br>(1883–1956)</small>
| '''[[陳楊鏡]]'''<br>(1883–1956)</small>
| 1929年7月24日 || 1931年6月15日
| 1929年7月24日 || 1931年6月15日
| {{nonp}}
| {{QING}}[[福建臺灣省]][[臺北府]][[新竹縣 (清朝)|新竹縣]](今{{ROC}}[[臺灣省]][[新竹市]])
|2
|
|
|-- bgcolor=#EEEEEE
|-- bgcolor=#EEEEEE
|3
! style="background:{{無黨籍/後設/顏色}}; color:white;" |3
|align=center|
|align=center|
| '''[[陳雲如]]'''<br>(1875–1963)</small>
| '''[[陳雲如]]'''<br>(1875–1963)</small>
| 1931年6月15日{{efn|原[[香山庄協議會]]員。}} || 1938年4月30日{{efn|辭職。}}
| 1931年6月15日{{efn|原[[香山庄協議會]]員。}} || 1938年4月30日{{efn|辭職。}}
| {{nonp}}
| {{QING}}[[福建臺灣省]][[臺北府]][[新竹縣 (清朝)|新竹縣]](今{{ROC}}[[臺灣省]][[新竹市]])
|3
|[[陳楊鏡]]之兄,畫家[[陳進 (畫家)|陳進]]之父。
|[[陳楊鏡]]之兄,畫家[[陳進 (畫家)|陳進]]之父。
|-- bgcolor=#EEEEEE
|-- bgcolor=#EEEEEE
|4
! style="background:{{無黨籍/後設/顏色}}; color:white;" |4
|align=center|
|align=center|
| '''[[今井唯雄]]'''<br>(1885–?)</small>
| '''[[今井唯雄]]'''<br>(1885–?)</small>
| 1938年4月30日{{efn|原[[中壢郡役所警察課]]警部。}} || 1940年7月1日{{efn|改任[[湖口庄]]長。}}
| 1938年4月30日{{efn|原[[中壢郡役所警察課]]。}} || 1940年7月1日{{efn|改任[[湖口庄]]長。}}
| {{nonp}}
| {{JPN}}[[廣島縣]]
|4
|
|
|-- bgcolor=#EEEEEE
|-- bgcolor=#EEEEEE
|5
! style="background:{{無黨籍/後設/顏色}}; color:white;" |5
|align=center|
|align=center|
| '''[[植松保次]]'''<br>(?–?)</small>
| '''[[植松保次]]'''<br>(?–?)</small>
| 1940年7月1日{{efn|原[[臺中地方法院埔里出張所]]書記。}} || 1941年10月1日{{efn|改任[[竹北庄]]長。}}
| 1940年7月1日{{efn|原[[臺中地方法院埔里出張所]]書記。}} || 1941年10月1日{{efn|改任[[竹北庄]]長。}}
| {{nonp}}
| {{JPN}}[[長野縣]]
|5
|
|
|}
|}


=====附註=====
==== 附註 ====
<div class="references-small">
<div class="references-small">
{{NoteFoot}}
{{noteGF}}
</div>
</div>


第182行: 第167行:


==交通==
==交通==
{{Multiple image
|align=right
|direction = vertical
|width = 240
|image1 =臺鐵香山車站全景.jpg
|caption1 =[[香山車站 (臺灣)|香山車站]]。
|image2 =香山天后宮近景.jpg
|caption2 =[[香山天后宮]]。
}}
===鐵路===
===鐵路===
[[File:臺鐵香山車站全景.jpg|thumb|250px|[[香山車站 (臺灣)|香山車站]]。]]
[[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縱貫線 (鐵路)|縱貫線]]先以東西向轉東北東—西南西向經過[[牛埔 (新竹市)|牛埔]]中部{{refTag|name=ref1}};再以以東北—西南走向,轉南北向後再轉北北東—南南西向,經過[[香山 (大字)|香山]]中部偏西地帶,並在其南部設有[[香山車站]];再以以北北東—南南西向經過[[海山罟]]地區西部;最後以北北東—南南西向,轉東北—西南向經過[[鹽水港 (新竹市)|鹽水港]]西部。
[[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縱貫線 (鐵路)|縱貫線]]先以東西向轉東北東—西南西向經過[[牛埔 (新竹市)|牛埔]]中部{{noteGT|name=ref1}};再以以東北—西南走向,轉南北向後再轉北北東—南南西向,經過[[香山 (大字)|香山]]中部偏西地帶,並在其南部設有[[香山車站]];再以以北北東—南南西向經過[[海山罟]]地區西部;最後以北北東—南南西向,轉東北—西南向經過[[鹽水港 (新竹市)|鹽水港]]西部。


===公路===
===公路===
第203行: 第180行:


==名勝==
==名勝==
*香山觀海:[[同治]]十年(1871年)[[臺灣府]][[淡水撫民同知]][[陳培桂]]編纂《[[淡水廳志]]》時,將「香山觀海」列為[[全淡八景]]之一,同時志中所附的[[塹南八景]],列有「香山夕照」<ref name="新竹市志·卷一·土地志"/>{{Rp|382}}。[[香山 (大字)|香山]]的[[海堤]]為著名的觀海景點。<ref name="新竹市志·卷一·土地志"/>{{Rp|383、384}}
*香山觀海:[[同治]]十年(1871年)[[臺灣府]][[淡水撫民同知]][[陳培桂]]編纂《[[淡水廳志]]》時,將「香山觀海」列為[[全淡八景]]之一,同時志中所附的[[塹南八景]],列有「香山夕照」{{refGT|name=新竹市志·卷一·土地志}}{{Rp|382}}。[[香山 (大字)|香山]]的[[海堤]]為著名的觀海景點。{{refGT|name=新竹市志·卷一·土地志}}{{Rp|383、384}}


==附註==
==附註==
{{refFoot|1=
{{noteGF|1=
{{refTag|name=ref1|1=[[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於[[大正]]十三年(1924年)前直屬於[[臺灣總督府]],稱為臺灣總督府鐵道部。}}
<ref name="ref1">[[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於[[大正]]十三年(1924年)前直屬於[[臺灣總督府]],稱為臺灣總督府鐵道部。</ref>
}}
}}


==參考資料 ==
==參考資料 ==
{{reflist|2}}
{{refGF}}



{{新竹郡}}
{{新竹郡}}
{{新竹州}}

[[Category:新竹州]]
[[Category:新竹州]]
[[分類:新竹郡街庄|X]]
[[分類:新竹郡街庄|X]]

2024年5月3日 (五) 14:47的最新版本

香山天后宮

香山庄日治時期存在於大正九年(1920年)~昭和十六年(1941年)間的行政區,隸屬新竹州新竹郡。今屬新竹市香山區、同市東區青草湖北區牛埔

地名由來

[编辑]

香山地名由來有兩種說法:

  • 昔日漢人至此開發,因其地為原住民(番)盤據之山,命名為番山。後因其名不雅,因「番」與「香」兩字相像之故,改稱香山[參⁠ 1]:578

歷史

[编辑]

史前時期

[编辑]

青草湖遺址

[编辑]

青草湖遺址位於青草湖附近、靈隱寺後方,1954年由郭輝發現。遺址所在處為客雅溪畔的平緩坡地,海拔50~60公尺,因青草湖開闢為風景區,原先地貌發生很大的變化。出土遺物主要為石鋤等打製石器與其碎片,屬於新石器時代[參⁠ 2]:355

御史崎遺址

[编辑]

御史崎遺址位於香山庄青草湖新竹街客雅交界處,客雅溪畔的河階台地上,1963年由盛清沂發現。遺址所在處南、西、北三側為曲流包圍,地形平緩,海拔50公尺,因周圍住戶增加,已改變原有地貌。主要出土遺物為打製石鋤,屬於新石器時代[參⁠ 2]:356

香山南港遺址

[编辑]

香山南港遺址位於鹽水港鹽水港溪口南岸,範圍由海岸線至西側約250公尺,1963年由盛清沂發現。遺址所在處為河流沖積形成的海岸沙地,海拔4公尺,因周遭建物的增加,遺址略有破壞[參⁠ 2]:356。主要出土遺物有食用後丟棄的貝殼與陶器碎片,屬於鐵器時代新港系統[參⁠ 2]:357

清代

[编辑]
香山天后宮廟前不遠處的香山舊海堤。

香山原為道卡斯族竹塹社的所在地。相傳永曆三十六年(1682年)明鄭軍北伐路經此地,沿途徵召道卡斯族運輸糧草,族人不堪其擾,遷至今新竹一帶。後有後壠社中港社遷居至此。康熙三十年(1691年)王世傑開墾竹塹,復開墾竹塹以南的三十九庄。當時有三姓開闢香山地區,然時遭道卡斯族抵抗,三姓墾民30於人遭其殺害,此地漢人遂絕跡。後於鹽水港土牛線並設置隘寮防守,漢人再次聚集。乾隆初年將土牛線外之地給予道卡斯族耕種,土牛界線隨之解除[參⁠ 1]:793。後由於竹塹港經常淤塞,於南側另闢新港,原有的港口就以「舊港」稱之。嘉慶十二年(1815年)新港又淤塞,故重開舊港,然此時港口已不穩定,道光二十年(1840年)大型船隻已無法進入。於是至道光五年(1825年)開闢香山為港口[參⁠ 3]:49,因其位置接近福州府,而成為重要的貨物集散中心。

香山於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劃屬諸羅縣雍正元年(1723年)改隸新成立的彰化縣。九年(1731年)改隸新成立的淡水廳。光緒元年(1875年)設立臺北府,改隸新成立的新竹縣。十一年(1885年)設立福建臺灣省,臺北府位於其轄區內。

日治時期

[编辑]

明治二十八年(1895年)臺灣進入日治時期,香山劃屬於臺北縣新竹支廳竹北一堡[參⁠ 4]:148。三十年(1897年)改隸新竹縣。三十一年(1898年)廢除新竹縣,改隸臺北縣新竹辨務署。三十四年(1901年)廢縣置廳,香山隸屬於新竹廳香山區。四十二年(1909年)合併全臺灣二十廳為十二廳,香山區隸屬不變。大正九年(1920年)廢廳置州,改隸新竹州新竹郡香山庄。十六年(1941年)廢併入新竹市,原庄役場作為新竹市香山出張事務所使用。

地理

[编辑]

水文

[编辑]

河川

[编辑]

水圳

[编辑]

地形

[编辑]

香山濕地

[编辑]
退潮時香山濕地有小白鷺大白鷺東方環頸鴴等涉禽棲息。[參⁠ 5]:59、61
雲林莞草生長期為2~8月,8月後地上部分開始枯萎,以其地下莖渡冬。

香山濕地位於客雅溪口至鹽水港溪口的沿海地區,為一片長13公里,寬2公里,面積1,025公頃潮間帶,由客雅溪與鹽水港溪挾帶泥沙堆積而成。[參⁠ 5]:58

香山濕地棲息大白鷺小白鷺東方環頸鴴水鳥,聚集於客雅溪口的水筆仔純林內,每當退潮時大批水鳥集中至淺灘覓食,漲潮後再退至客雅溪北岸。[參⁠ 5]:59、61

香山濕地臺灣本島招潮蟹種類最多、數量最大的地區,紀錄上超過40,數量達400,000,000隻,其中和尚蟹有250,000,000隻,臺灣招潮蟹有10,000隻[參⁠ 5]:58。香山濕地也是北臺灣重要的魚場潮間帶地形平緩,有不少魚苗蟹苗生長[參⁠ 5]:61,同時也是北臺灣最大的牡蠣養殖場,亦是臺灣本島牡蠣養殖的北限區域。

經濟

[编辑]
海山漁港內丟棄的蚵殼。

香山蚵田

[编辑]

光緒十九年(1893年)梧棲蚵農林祐林蓋兄弟,邀集香山當地人出資養。初期採插篊式(以竹板插於灘地的養殖法),後受颱風影響,改行平掛式(以利器將蚵殼穿洞,綁在蚵架上的養殖法)。農曆七月後,將蚵串往海中放養,蚵苗會吸收海中的浮游生物逐漸成長[參⁠ 6]:163。此外牡蠣殼也是重要的副產品,供燒製石灰之用,鹽水港的地名「灰窯」即可證明此項產業的存在。[參⁠ 6]:163

政治

[编辑]

行政區劃

[编辑]

香山庄轄域內分為青草湖牛埔香山坑茄苳湖香山海山罟鹽水港南隘楊寮虎子山浸水十一個大字

歷屆庄長

[编辑]
植松保次今井唯雄陳雲如陳楊鏡張式穀
任次 肖像 姓名
(生–卒)
在任時間 備註
1 張式穀
(1890–1977)
1920年9月1日[a] 1929年7月24日[b] 創立香山信用組合香山漁業組合
2 陳楊鏡
(1883–1956)
1929年7月24日 1931年6月15日
3 陳雲如
(1875–1963)
1931年6月15日[c] 1938年4月30日[d] 陳楊鏡之兄,畫家陳進之父。
4 今井唯雄
(1885–?)
1938年4月30日[e] 1940年7月1日[f]
5 植松保次
(?–?)
1940年7月1日[g] 1941年10月1日[h]

附註

[编辑]

    註:

  1. ^ 新竹公學校教諭。
  2. ^ 辭職。
  3. ^ 香山庄協議會員。
  4. ^ 辭職。
  5. ^ 中壢郡役所警察課長。
  6. ^ 改任湖口庄長。
  7. ^ 臺中地方法院埔里出張所書記。
  8. ^ 改任竹北庄長。

交通

[编辑]

鐵路

[编辑]
香山車站

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縱貫線先以東西向轉東北東—西南西向經過牛埔中部[註⁠ 1];再以以東北—西南走向,轉南北向後再轉北北東—南南西向,經過香山中部偏西地帶,並在其南部設有香山車站;再以以北北東—南南西向經過海山罟地區西部;最後以北北東—南南西向,轉東北—西南向經過鹽水港西部。

公路

[编辑]

縱貫道(今臺1線)大致以北北東—南南西向,轉東北東—西南西向經過牛埔;再大致與縱貫線平行而位於其西側經過香山;再與縱貫線平行而位於其西側,隨後以陸橋跨越鐵路轉至其東側後再與鐵路平行經過海山罟;再大致以北北東—南南西向,轉西北—東南向經過鹽水港;最後大致以北北西—南南東向轉右彎,再左彎為西北—東南向經過南隘西部。

教育

[编辑]

初等教育

[编辑]
  • 牛埔公學校(1910年)→香山公學校(1921年)→香山國民學校(1941年)(今新竹市香山區香山國民小學
  • 牛埔公學校鹽水港分校(1918年)→香山公學校鹽水港分校(1921年)→香山公學校鹽水港分教場(1922年)→鹽水公學校(1928年)→鹽水國民學校(1941年)(今新竹市香山區內湖國民小學

名勝

[编辑]

附註

[编辑]

    註:

  1. ^ 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大正十三年(1924年)前直屬於臺灣總督府,稱為臺灣總督府鐵道部。

參考資料

[编辑]

    參:

  1. ^ 1.0 1.1 周浩治. 《新竹縣志續修(民國四十一年至八十年)》. 新竹縣政府. 2008. ISBN 9789860155143. 
  2.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張永堂. 《新竹市志·卷一·土地志》. 新竹市政府. 1996. 
  3. ^ 黃琡勻. 〈新竹沿海地區信仰與祭祀圈探討〉 (PDF). 《竹塹文獻·第三十六期》. 新竹市政府文化局. 2006年9月 [2018-01-2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8-01-24).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4. ^ 李泰昌李敏子何良正吳瑞益金梅玲陳輝陽崔靜萍蔡學忠. 《台灣的古蹟:北台灣》. 遠足文化. 2004. ISBN 9867630521. 
  5. ^ 5.0 5.1 5.2 5.3 5.4 莊玉珍王惠芳. 《臺灣的溼地》. 遠足文化. 2001. ISBN 9573049325. 
  6. ^ 6.0 6.1 韓國棟. 《走讀台灣-新竹市》. 國家文化總會. 2009. ISBN 9789866573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