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蓝鹇: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Lakokat留言 | 贡献
回退夢遺法師 (讨论)做出的 1 次编辑:无故移除适当分类。 (TW)
无编辑摘要
第64行: 第64行:
[[Category:鷴屬]]
[[Category:鷴屬]]
[[Category:台灣特有種]]
[[Category:台灣特有種]]
[[Category: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br:Fazan Swinhoe]]
[[br:Fazan Swinhoe]]

2012年5月6日 (日) 13:23的版本

蓝鹇
蓝鹇(Lophura swinhoii)
蓝鹇(Lophura swinhoii)
保护状况
科學分類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鳥綱 Aves
目: 雞形目 Galliformes
科: 雉科 Phasianidae
屬: 鹇属 Lophura
種: 蓝鹇 L. swinhoii
二名法
Lophura swinhoii
(Gould, 1863)

蓝鹇又名蓝腹鹇台湾蓝腹鹇華雞,是一种大型雉类,雄性通体蓝色。它的近缘种白鹇与之形态相似,都在高山林地生活,但二者体色一蓝一白,且蓝鹇只在台湾山區有分布,这对于研究动物地理、系统演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分布

全球仅台湾本岛山地有本物种分布。蓝鹇是台湾特有鸟种

生态习性

栖息在海拔2000公尺以下中低海拔的闊葉林或混生林中,行動謹慎,常常悄然无声地活动,故不易见到。

食物:以植物的果实、种子为食,也吃一些无脊椎动物。

外形特征

藍腹鷴雌鳥。攝於台北市立動物園

蓝鹇为深蓝色的大型雉类。雄性头颈黑色,羽冠白色有时带黑斑,后颈及颈侧为深蓝色,带悦目的金属光泽,上背白色,下背及尾上覆羽黑色,并具有宽阔的带金属光泽的蓝色羽缘,肩羽赤红色,翼上覆羽及次级飞羽黑色具宽阔的带金属光泽的绿色羽缘;初级飞羽棕色;尾羽除一对中央尾羽为鲜亮的白色外,均为黑色并带有蓝色光泽。雌性为雄性的暗色版本,以褐色、土黄和黑色的条纹为主要色调。

  • 叫声
蓝鹇安静状态的一种:播放
蓝鹇的一种:播放,在安全状态下略有些兴奋,对周围很好奇

繁殖与保护

繁殖期在每年的4月-6月间,在地面上刨浅坑为巢,每次产卵2-12枚,呈乳黄色。孵化期大约25天,雏鸟两年达到性成熟。

    • CITES濒危等级: 附录I 生效年代:1997年
    • IUCN濒危等级: 易危 生效年代:1996年

濒危因素

  1. 栖息地破坏:本物种的栖息地為中低海拔森林,自漢人大量移居台灣後便持續遭受破壞,以至适于蓝鹇生存的原始环境芮减,严重威胁本物种的生存。
  2. 过度捕猎:岛内原住民自古以来就有狩猎本物种的习俗,并以本物种雄性的白色中央尾羽作为传统帽饰,对本物种构成一定威胁,但最大的威胁还是来自于山地开发之后移民的捕猎行为,但在50-60年代,尚未实施全面禁猎政策之前,许多日本人和华侨到台湾观光购买纪念品时,喜欢带美丽的动物标本回去,这也刺激了对本物种的捕猎行为。

蓝鹇的发现和命名

1753年(清朝乾隆十八年),福建崇安人董天工撰《臺海見聞錄》卷二之臺禽(計八條)內記載: 華雞 華雞較錦雞微大,冠與面俱赤,脛足亦然,尾黑白相間,長一、二尺,毛羽五色陸離;土人用繩圈繫餌於深山生致之,然性難馴,豢養不易。

而蓝鹇介紹於西方世界于1860年代,是19世纪博物学高速发展下的产物,它的发现者是博物学家、东方鸟类学研究的重量级人物、鸟类学家斯文侯

1862年4月1日,斯温侯得到了一张被有蓝色羽毛的大型雉类的皮,因为天气炎热,猎人怕尸体腐烂,没有给他带回完整的个体。斯温侯意识到这可能是一种新发现的大型雉类,当地人称它为“Wa-koe”。此后他多次让猎人努力采集这种雉类的标本,他自己也经常蹲守在Wa-koe可能出没的树林,可惜最终也没有看到它。过些时日,斯温侯终于得到一只完整的雄性标本。同年的12月8日,猎人送来了一只活体的雄鸟,这只鸟的羽毛光鲜完整,斯温侯把这只雄鸟辗转香港印度送回了伦敦放养。随后,斯温侯又陆续捕获了一些活体送回英国。他在寄给《Ibis》(英国鸟类家学会的会刊)的多封信中记述了蓝鹇在笼养状况下的繁殖和换羽等行为,这是蓝鹇的生物学和饲养研究中最早的资料。

1862年,斯温侯回伦敦养病时把在台湾采集到的一批珍贵标本交给英国著名鸟类画家古德。古德根据这些标本发表了16个新种,其中就有蓝鹇。为了纪念对蓝鹇发现的贡献,这种鸟以斯温侯来命名,即Lophura swinhoii(Swinhoe’s Pheasant)。斯温侯也因此开始享誉世界鸟学界。



       

参考

  • 《蓝鹇与它的发现者——斯温侯》,刘阳,[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