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臺灣省籍情結: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第24行: 第24行:
早年本省族群對外省人的反感,是起源於[[二二八事件]]之前,而後國民黨的各項錯誤政策更是火上加油,例如國民黨對外省權貴的優惠政策。許多本省人雖然選擇與國民黨合作、成為國民黨本土派及地方派系,但是對外省人非常厭惡;但在另一方面,反對國民黨的外省人也不少,許多本省人只是反對國民黨,而非反對外省人。
早年本省族群對外省人的反感,是起源於[[二二八事件]]之前,而後國民黨的各項錯誤政策更是火上加油,例如國民黨對外省權貴的優惠政策。許多本省人雖然選擇與國民黨合作、成為國民黨本土派及地方派系,但是對外省人非常厭惡;但在另一方面,反對國民黨的外省人也不少,許多本省人只是反對國民黨,而非反對外省人。


其中最大的誤解是國民黨壓榨本省人、補貼外省人;實際上獲得過份補貼的是權貴、而非所有外省人,只是權貴外省籍比例高,而兩蔣給予一些本省家族相當的利益。
其中最大的誤解是國民黨壓榨本省人、補貼外省人;實際上獲得過份補貼的是權貴、而非所有外省人,只是權貴外省籍比例高;另外許多外省老兵的生活與本省貧民一樣艱苦,而兩蔣給予一些本省家族相當的利益。


而這些偏見,本來應該在老一輩的本省人凋零後漸漸消失。
而這些偏見,本來應該在老一輩的本省人凋零後漸漸消失。
第36行: 第36行:
但同樣的,因為國民黨的行為而遷怒外省人也被認為是偏激,因為許多外省人反對親共及偏激的中國民族主義;在經濟方面,年輕一輩的外省人也很容易成為兩岸過快經濟交流的受害者。更大的問題是,雖然民進黨能在兩岸交流中較為堅持國格,但是民進黨並非拒絕與中國往來,只是比國民黨稍微嚴格的限制兩岸經濟交流,而臺灣人在兩岸交流中受到的直接衝擊是由經濟交流造成的。
但同樣的,因為國民黨的行為而遷怒外省人也被認為是偏激,因為許多外省人反對親共及偏激的中國民族主義;在經濟方面,年輕一輩的外省人也很容易成為兩岸過快經濟交流的受害者。更大的問題是,雖然民進黨能在兩岸交流中較為堅持國格,但是民進黨並非拒絕與中國往來,只是比國民黨稍微嚴格的限制兩岸經濟交流,而臺灣人在兩岸交流中受到的直接衝擊是由經濟交流造成的。


實際上兩岸交流造成的對立,其實有很多是全球化擴大輸者圈,因此加強的階級對立;不過很諷刺的事,許多本省族群的年輕男性因為全球化而成為現代[[羅漢腳]],因而能夠理解外省老兵無法結婚的痛苦。
實際上兩岸交流造成的對立,其實有很多是全球化擴大輸者圈,因此加強的階級對立;不過很諷刺的事,許多本省族群的年輕男性因為兩岸交流及全球化而成為現代[[羅漢腳]],因而能夠理解外省老兵無法結婚的痛苦。


而近來[[郭冠英]]辱台事件也造成很大的反感。郭冠英的言行,正是對於「聯共賣臺」指控的對號入座;對於郭冠英的激烈反應,代表許多臺灣人擔心馬政府高層的心理狀況都與郭冠英相近,只是懂得偽裝。雖然說多數外省人也厭惡郭冠英,但仍有人會將對郭冠英的反感遷怒於外省人,當然也有外省人會將許多批判郭冠英的言論曲解成批判外省人。
而近來[[郭冠英]]辱台事件也造成很大的反感。郭冠英的言行,正是對於「聯共賣臺」指控的對號入座;對於郭冠英的激烈反應,代表許多臺灣人擔心馬政府高層的心理狀況都與郭冠英相近,只是懂得偽裝。雖然說多數外省人也厭惡郭冠英,但仍有人會將對郭冠英的反感遷怒於外省人,當然也有外省人會將許多批判郭冠英的言論曲解成批判外省人。

2011年1月25日 (二) 04:45的版本

所謂的省籍情結指的是台灣本省人外省人之間所發生的相互排斥問題,本省人指的是其祖先已在台定居且生活之民眾,外省人指的是1949年前後隨國民黨撤退之中國大陸軍民。由於生活習慣[1]、歷史記憶[2][3][4]、社會資源分配[5][6]的不同,常導致兩種族群發生排斥。

學者意見

台大歷史系教授李永熾認為,馬關條約雖然讓台灣變成了日本殖民地,但是滿清官員對臺灣長期忽視,而在歐美日本等國注意台灣的戰略地位和天然資源後,才逼使清廷在台建省的被動政治,此都證明台灣在滿清時期也和殖民地一樣。滿族人一直都是殖民臺灣的外族,臺灣漢人被滿族殖民迫害直到馬關條約才暫告結束,而馬關條約可以說是台灣漢人和中國漢人各自追求自己幸福的分歧點。漢族經辛亥革命脫離了滿族的殖民統治,又以自我中心把滿族、蒙古回族藏族等民族締結為一,組成中華民族。在台灣的漢族則與中國毫無關聯地自我展開抗日的脫殖民地運動,並且逐漸形成以台灣意識為基礎的島國意識[7]

淡江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副教授施正鋒認為,戰前的台灣人只有漢人意識,尚未有台灣意識,台灣人的自我認同來自於想像中的純正漢人原生血統。又說戰前的台灣人動輒被日本殖民者辱罵為「清國奴」,這脫不了血統主義;戰後的台灣人視外省人為「清國奴」、甚至是非人的「咬柑仔」,也是由原生的觀點著眼[8]。一位外省支持台獨退休教授認為蔣家領頭的國民黨被中國人民驅逐來台,便使用滿清八旗制度建構不同等級的滿族統治方式統治臺灣[9]。也有人認為「外省人推廣滿清官話時,聲稱為是高尚的國語、台灣人普遍使用的語言是低俗不堪的地方方言[10]。」台灣的滿族除了彰化粘氏之外,其餘滿人皆隨同國民政府撤退才來台灣,而中華民國滿族協會宗旨便是追求兩岸和平統一,不過這種言論在一般台灣歷史研究學界中不常見,較屬於他個人的一家之言。

隨著時代的變遷,台灣年輕一代大部分已經很少有省籍情結,取而代之的則是反中情節。

外省人對本省人的偏見

由於老一代的外省人與本省人在對代日本人的歷史問題上,有完全不一樣的歷史經驗,造成許多外省人無法忍受部分本省人所存有的日本情結,認為這是台灣人數典忘祖,背叛民族的行為,因而以漢奸或者二鬼子等情緒用語,對本省人進行污衊。甚至直到今天,許多老一代的外省人,都還認為台獨運動的幕後支持者為日本政府,認為李登輝總統不單是要消滅與分裂中華民國的主權,而且還希望引日本人回到台灣重新建立殖民帝國。

然而這種論述其實並無法經過歷史考驗,固然台灣在日治時代確實有許多民眾接受了皇民化運動的影響,對日本文化相當熟悉,然而台灣人民對漢民族文化的認同大體上仍是堅定不移的,當時的臺灣人只是利用日文及日本文化來進行現代化及西化。這可以從國民政府光復台灣時,大批台灣民眾到港口歡迎國軍的歷史畫面加以驗證。

諷刺的是臺灣的親日派是在國民黨統治後才大幅擴大的。臺灣人在日本殖民時代對日本的反感是相當強烈的,臺灣漢人與原住民的武裝與非武裝抗日運動,也從來沒有停止過。只是過去反對日本的臺灣菁英,也受過完整的日本教育,很像日本人;至於反日意識較低甚至缺乏的族群,其實是受日本教育較少的農工族群。過去的反日族群,到現代已經走向相對親日、支持民進黨及台獨,這樣的轉變是國共兩黨及一些中國民族主義人士自造孽(如國民黨迫害了不少臺籍抗日人士,而中共及中國憤青對日本歷史教科書的指責被認為是做賊的喊抓賊)。許多本省族群認為,國民黨的統治只是中國版的殖民政策與皇民化政策,而且更令人厭惡。

即便是在大陸時期領導抗日的國民黨領導人,在抵達台灣後,為了防止日本與中共建交,也採取了許多親日的政策,而包括蔣中正、何應欽與張群等國民黨要人,在日本更享有相當高的聲望,日本首相岸信介甚至協助國民黨政權在日本逮捕與引渡主張台獨的本省異議份子回到台灣。以這種情況來看,外省人或許比本省人更為親日。

如今在台灣,許多的外省籍藝人,如大小S還有黃子佼,如今也是將日本流行文化引入台灣的仲介力量。

而實際上,「中共在道德上沒資格反日」的觀念也是許多年輕一代外省人所認同的。

本省人對外省人的偏見

早年本省族群對外省人的反感,是起源於二二八事件之前,而後國民黨的各項錯誤政策更是火上加油,例如國民黨對外省權貴的優惠政策。許多本省人雖然選擇與國民黨合作、成為國民黨本土派及地方派系,但是對外省人非常厭惡;但在另一方面,反對國民黨的外省人也不少,許多本省人只是反對國民黨,而非反對外省人。

其中最大的誤解是國民黨壓榨本省人、補貼外省人;實際上獲得過份補貼的是權貴、而非所有外省人,只是權貴外省籍比例高;另外許多外省老兵的生活與本省貧民一樣艱苦,而兩蔣給予一些本省家族相當的利益。

而這些偏見,本來應該在老一輩的本省人凋零後漸漸消失。

另一個偏見是,支持泛藍的本省人省籍情結較為輕微,但實際上常見相反的情況。

本省人本來就在擔心外省人會在基於弱勢的情況下,拉攏中共對抗本省人。在過去、就算是民進黨內部也認為這種觀點是偏激觀點;不過擔心泛藍聯共反臺已經在近來已經不被視為偏激、成為主流觀點。外省人支持泛藍比例較高的事實讓反對泛藍常常遷怒到外省人,而有識之士一再強調,反對的是獨裁政權,而非外省人。

二十一世紀以來,臺灣人的中國民族主義快速淡化,但國民黨卻走向親共,中共在人權民主自由方面的發展卻毫無進步,因而加深了許多臺灣人對國民黨的反感,同時也讓更多臺灣人對中國民族主義抱持敵意,而目前泛藍、中共、統派已經被視為(至少是抬面下的)利益共同體,因此泛藍政治人物也不敢公然表態支持統一;尤其是在馬英九上台後,其親共行為更是立刻引起了廣泛的反感,馬英九的形象也快速走向負面,就算馬英九總統多次公開表示不追求統一,但馬統、區長等綽號更是直接攻擊其統派立場。臺灣許多人對於國民黨的反感,經常擴及到了外省人,這是因為外省人對國民黨的支持度很高,而這樣的情節也因為國民黨的親共而持續發展。

但同樣的,因為國民黨的行為而遷怒外省人也被認為是偏激,因為許多外省人反對親共及偏激的中國民族主義;在經濟方面,年輕一輩的外省人也很容易成為兩岸過快經濟交流的受害者。更大的問題是,雖然民進黨能在兩岸交流中較為堅持國格,但是民進黨並非拒絕與中國往來,只是比國民黨稍微嚴格的限制兩岸經濟交流,而臺灣人在兩岸交流中受到的直接衝擊是由經濟交流造成的。

實際上兩岸交流造成的對立,其實有很多是全球化擴大輸者圈,因此加強的階級對立;不過很諷刺的事,許多本省族群的年輕男性因為兩岸交流及全球化而成為現代羅漢腳,因而能夠理解外省老兵無法結婚的痛苦。

而近來郭冠英辱台事件也造成很大的反感。郭冠英的言行,正是對於「聯共賣臺」指控的對號入座;對於郭冠英的激烈反應,代表許多臺灣人擔心馬政府高層的心理狀況都與郭冠英相近,只是懂得偽裝。雖然說多數外省人也厭惡郭冠英,但仍有人會將對郭冠英的反感遷怒於外省人,當然也有外省人會將許多批判郭冠英的言論曲解成批判外省人。

很諷刺的是,臺灣人對共產黨的厭惡有一大部分是國民黨教育出來的;國民黨早年被批判反共反過頭,而近年來則是被批判過於親共。

省籍情結事件記錄

228事件

行政院研究二二八事件小組總主筆賴澤涵說:「民國三十六年發生的『二二八事件』是台灣史上最慘痛的人間悲劇。當時傷亡者可能數千,甚至上萬,上自社會菁英份子,下至升斗小民,蒙冤而死者不知凡幾,因此造成受難家屬及民間對此事件的不能忘懷,此由人為因素造成的不幸事件,導致後來的台獨運動、左傾思想甚至省籍情結的產生,嚴重影響到台灣社會的和諧,甚或未來的社會發展。」[11]

吳孟德風波

高雄市政府工務局長吳孟德在議會答覆質詢時,一句「外省人來太多了!」引起公憤,在場議員立即不分黨派同仇敵愾,譴責吳孟德意識形態偏差,竟然在議事廳挑起省籍情結。部分議員要求他下台負責,民進黨團也發表聲明要求市長謝長廷撤換吳孟德。下午,吳孟德鄭重向高雄市民道歉,承認自己失言,認為是一時口快,衝口而出,其實他要說的是「外來人口」一下子增高,導致土地負荷不了。隔日為抗議吳孟德發言失當,高市外省族群近五百餘人,今天早上包了十四輛遊覽車,在市議員楊色玉、戴德銘、梅再興、簡金城等人的帶領下,於九時許抵高市議會進行陳情,希望市議會能請市長謝長廷來議會說明。最後,謝長廷強調,他個人沒有省籍情結,像高市府廿餘位局處首長中,就有數位是外省精英都被重用,他並說,誰想在這個問題上無限上綱的大作文章,最後是討不到什麼好處,針對吳孟德事件他認為是失言,願意為此公開向社會大眾道歉。不過在偏綠知名人士的眼中,例如吳祥輝反而認為許多居住在台灣的外省人有病,病得很不輕。他將它稱之為「被強迫的移民併發症」。[12][13]

郭冠英風波

以范蘭欽為筆名,而由郭冠英發表的文章內容中,自認為「高級的外省人」,稱某些本省人為「台巴子」、「倭奴」等[14][15],最後引起許多民眾不滿以及深綠民眾的撻伐。 「郭冠英風波」讓人們體會到,省籍問題在台灣看似平靜,其實卻仍然暗潮洶湧。 [16]

附註